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18日 星期三

    道德领域专项教育活动成效①

    有“德”福常伴

    ——厦门市力推以“德”立市造福百姓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18日 05版)

        8岁儿子身患白血病,治疗费需30万元,这对从江西农村到厦门打工的杨述根来说,犹如晴天霹雳。这时,儿子就读的厦门思明小学全校师生及时送来10万余元捐款,左邻右舍齐帮忙……不善言辞的杨述根感动得无以复加,唯有不停地说“谢谢!”

     

        近年来,厦门市力推以“德”立市造福百姓,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为载体,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涵,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如今,积德行善、友爱互助、奋发向上已成为厦门特区的城市风貌,厦门人的幸福感不断提升。据统计,厦门市民对本市人际关系的认同率达99.93%。

     

        人伴贤良品自高

     

        她叫林静端,上要照顾高龄摔伤、大小便失禁的婆婆,下要照顾先天性脑瘫的女儿,几十年如一日任劳任怨,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老爱亲”诠释得淋漓尽致。

     

        她叫张春楼,厦门市一名普通的清洁工,干着辛苦活赚钱养家。但她人穷志不短,无数次拾到装有高额现金的钱包,都归还了失主。

     

        她叫刘丽,14岁就因贫困辍学,后来机缘巧合来到厦门,成为一名“洗脚妹”。然而,让所有人想不到的是,过着艰苦朴素生活的她,竟把辛苦攒下的大部分积蓄捐给贫困生,延续几十个穷孩子的读书梦。

     

        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厦门市道德模范,她们都是厦门市民耳熟能详的人物。近年来,海滨城市厦门深入调查,挖掘群众身边“好人好事”,并通过采用答嘴鼓、荷叶说唱、对口快板等多种表现形式的“道德模范故事汇”到基层巡演;利用网络开展“百城市道德模范巡讲网上行”活动;每周一档的厦门电视台《公民道德论坛》栏目等展示模范风采,传播良好风尚,引发厦门争当“好人”的热潮。这些优秀做法,如厦门市“好人一条路”、“新闻助理写身边好人”等还入选了中央文明办《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案例汇编》,为全国精神文明工作开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好人好报成常态

     

        好人有好报,这是一种古老价值观,也是当前厦门市民心中的真实感受。

     

        在厦门见义勇为身受重伤、得到厦门市民190万元巨额爱心款救助的莆田三兄弟今年春节深有体会:“以往过年,从来没有接到过像今年这么多的拜年电话:救助的对象、呆过的医院、热心的市民……电话都滚烫烫的,我们感到救助很有价值。”

     

        同时,为保障“模范们”及其整个家庭的正常生活,厦门市还立足长效出台系列举措,让见义勇为等“模范”不仅能享受到国家、省级补贴和政策,还能享受到“厦门关怀”。如,厦门市思明区就出台高达50万元抚恤金、住房补贴等具体奖励措施,为见义勇为者撑腰;在厦门集美区,有拾金不昧或见义勇为等突出表现和事迹人员的子女可以享受到“来集务工人员子女奖学金”奖励;厦门市海沧区、翔安、湖里等区则成立了见义勇为协会、见义勇为基金会,让做好事者都能得到见义勇为奖励……无论是外来人员,还是本地市民,厦门市都坚持属地原则,细化后勤补助,让人们在做好事时,无后顾之忧,不用畏手畏脚,或害怕被“反咬一口”。

     

        纵观30多年来,厦门经济特区经济迅速腾飞,文明一路凯歌,总有许多普通人如敬业奉献模范叶章旺,不怕苦不怕累,奋战在重点工程建设第一线,为厦门经济特区的建设添砖加瓦;总有许多普通乡村医生如郑金达一样,30多年,坚持用心奉献鹭岛卫生事业,用爱守护村民健康;总有许多企业家如厦门建安集团董事长孙吉龙,本着“凭良心做事,靠诚实经营”的理念带领全体员工实现安全生产达标率、优良工程合同履约率100%,客户满意度98%的佳绩。

     

        本报记者 马跃华 本报通讯员 纪 菁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