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15日晚从埃及抵达以色列,16日结束此番13天的9国之行。16日,她会晤了佩雷斯总统、内塔尼亚胡总理、国防部长巴拉克、外长利伯曼,并在耶路撒冷下榻的饭店和巴勒斯坦总理法耶兹会谈。
克林顿说,她此次访以正逢“本地区重大机遇和转型时刻”,“这是推动我们共同目标的机会,包括安全、稳定、和平与民主及繁荣,中东地区的人们迄今还没有看到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她呼吁美以作为“同思考,共行动”的朋友,在此重大时刻要“拿出智慧、创造性和勇气。”陪同克林顿此行的有美国中东特使哈维、政治事务副国务卿谢尔曼等。为保证此行有成果,美国甚至向巴当局施加压力,停止“可能影响美国推动巴以和谈”的一切活动。
克林顿此行和以方磋商协调四大立场:首先是伊核问题。美以都认为伊朗核计划严重威胁中东稳定,对防止伊朗发展核武器的外交和制裁并用的国际努力目前处在“重大关头”,必须尽力阻止伊朗威胁,以方则始终坚持不排除军事打击伊朗的可能性;其次是埃及问题。美以都认为埃及是中东关键国家,密切关注其新政府组成和动向,支持埃及民主转型、遵守和约,支持埃以领导人会晤;第三是叙利亚危机。美以支持叙政治过渡,防止叙、伊朗、真主党和哈马斯构成庞大“邪恶轴心”,防范叙化学武器流散;最后是巴以问题。美支持两国方案,以希望美说服巴方不要采取入联等单方面行动,早日回到谈判桌前。这是克林顿近22个月来首次访以,此行更多是宣扬美国理念。克林顿将以色列放在此次9国之行的最后,旨在安抚“小盟友”,重申对以安全及和谈的责任。
媒体评论,克林顿国务卿此行之前,美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多尼伦、副国务卿伯恩斯刚刚访问过以色列。美政要频访背后还有美国大选因素。美国两党都看重举足轻重的美犹太人选票,民主党重申对以安全责任,意在防范共和党从中获利。这无疑令美推动巴以和谈更缺乏施压手段。
中东地区动荡、伊朗核危机背后是错综复杂的历史、政治、宗教和现实利益冲突,短短一天蜻蜓点水般的会晤当然于事无补。美、以对如何推动僵持已久的巴以和谈分歧早就公开化。奥巴马屡屡全力试图恢复巴以和谈却连连碰壁,国务卿出面希望更是渺茫。何况,克林顿此番9国之行的重头戏并非中东问题。她一路为“重返亚洲”打气撑腰,甚至称蒙古是“亚洲民主典范”、美国是蒙古“第三邻国”,在埃及再次宣扬“民主转型”。克林顿履行美国政府的使命可谓殚精竭虑,但现实是残酷和复杂多变的,这就注定她的以色列之行必定是虚多实少。
(本报特拉维夫7月17日电 本报驻特拉维夫记者 陈克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