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日华的人生箴言:
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关心孩子成长的每一步。
同事的评价:
李老师最大的优点就是关爱孩子,孩子有什么心里话都愿和李老师交流,她是孩子的知心朋友。
铺集小学二(1)班班主任刁玉霞
家长的评价:
如果没有李老师,我的家庭可能早已不存在,孩子也将荒废学业,是李老师挽救了我的家庭,她是我们家的大恩人。学生家长 董建敬
山东省胶州市铺集镇,一个距离胶州、高密、诸城市区均70里路的三县交界处。1982年,高中毕业的李日华来到铺集镇铺集小学当了一名乡村教师。从垂髫少女到两鬓斑白,李日华在这里一呆就是30年。
多年来,李日华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去爱每一个学生,呵护着一颗颗幼小的心灵——她做孩子们的玩伴,敏感地发现孩子心理的微妙变化;她写纸条、讲故事,不厌其烦地鼓励孩子;她坚持家访,一次又一次地上门与家长沟通……
刚刚48岁的李日华已银丝斑驳,腰背微驼。一谈起孩子,她马上兴奋起来:“我就是喜欢孩子,他们需要我。”
“像妈妈一样爱他们”
给大伟洗完热水澡,里里外外换上自己儿子的干净衣服,给他带上一包水果,牵着他的手送到门口。
大伟踟蹰着,一步一挪,眼里噙着泪水,恋恋不舍地回头望着,突然“哇”地一声哭出来:“李老师,我想妈妈……”
几年前的那一幕,永远定格在李日华的心里,她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像妈妈一样爱这些孩子。”
大伟来自一个特殊家庭,家境特别困难,哥哥先天性痴呆,有一次突发意外,差点把大伟勒死。惊魂未定,父亲就把大伟带到镇上来上学,母亲在村子里照顾哥哥。刚来学校时,大伟露着脚趾头,流着鼻涕,耳朵眼儿里都是灰,老师们看了直皱眉头。
李日华心疼地牵起大伟的手,把他领到自己班里,嘘寒问暖。
从此,大伟的家里有了一个常客。李日华经常去串门,与大伟的父亲聊聊近况,让他多关注孩子的心理。而大伟在李日华家的饭桌上,也有了一个近乎固定的位置。
“更让人感动的是那次找孩子。”铺集小学教导主任张磊告诉记者。
那一年,大伟上六年级。有一次父母吵架之后,他离家出走,要到北京打工。“胡闹!”李日华得知后,扔下吃饭的筷子,披上衣服就冲了出去。
正是深秋的大雾天气,能见度不到5米,李日华把学校老师、亲戚分成几组,从铺集镇顺着到高密的路步行慢慢寻找。
“要到北京只能从高密的火车站上车,沿这条路找就一定能找到!”李日华说。
走到高密火车站已是深夜,仍然找不到人,“是不是遇上坏人了?”李日华担心着,边打听着边往回走,深一脚浅一脚,边走边喊,一直寻找到第二天早晨。人终于找到了。
原来,大伟到了高密火车站后,买了方便面后就没钱了,自己返回到村里的破屋子里烤火取暖,看到老师奔波一夜寻找自己,他满含热泪忏悔不已:“老师,对不起。”李日华紧紧抱住了孩子:“没事就好,没事就好!”
那一夜,李日华来回奔波了100多里路。
如今,大伟已经从一家职业学校毕业,有了一技之长的他在修理厂上班,家境也越来越好。
而在李日华看来,每一个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她常教育学生:“每一位同学都是你们的兄弟姊妹,谁都不许瞧不起谁,谁都不许欺负别人。”
那些单亲家庭、智力有障碍的孩子、思想有波动的孩子,更是李日华的重点关注对象。她像妈妈一样,帮助孩子们解决大大小小的生活问题。她常年备着针线包,随时为孩子们缝补开线的衣服、书包、被褥;她的抽屉里,准备着各种常用药品……
去年班里有一个学生小美,妈妈患尿毒症去世,爸爸在外打工,剩下她和年迈的奶奶生活在一起。小美说话含糊不清,像流浪孩子一样,整天在大街上东游西逛。李日华给她买衣服、鞋子、吃的、用的,像妈妈一样爱护她,同时教育班里的学生去关心她,让小美体会到家的温暖。在老师和同学的关心下,小美学习进步了,卫生也好了,脸上有了笑容。
李日华说,她只是想让学生们从自己身上感觉到:帮助他人是一种快乐。希望他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在别人需要帮助,而他们有能力对别人进行帮助的时候,能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让这种关爱与温暖在他们身上延续和传承下去。
做孩子们的玩伴
怎样才能让孩子们更接受自己?听进去自己的话?李日华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跟孩子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的朋友和玩伴,才能赢得他们的真心。
有一年冬天,她跟考试前的孩子们许诺:如果下一场大雪,她就带着全班出去爬山,打雪仗。
大雪如期而至。澄月湖岸边,雪球满天飞,一个雪球打在李日华眼镜上,“哈哈,老师成熊猫了”,李日华笑呵呵地拿起雪球反击。
爬山的时候,她给全班规定了目标,不能让别人帮忙,要自己爬上山顶。那时雪下得挺厚,容易滑倒,孩子扯着草根,拉着小树,一步步爬了上去,没有一个掉队。
站在山顶,李日华和孩子们面朝太阳,享受着登顶的喜悦。“这个小山就好比人生中的困难,你们只要努力,登上顶峰,就能看到无限的风光。”李日华教育孩子们。
爬山的第二天就是学校的期末考试。那一次,李日华班级的成绩,仍然是一如既往的年级第一。
学习课文《草原》的时候,李日华带着全班的学生到万亩生态林游玩,那时正值中秋,满地金黄。孩子们欢快地踏着落叶奔跑。在第二天上交的作文里,林边低头吃草的羊群、天空中翱翔的老鹰,甚至落叶的沙沙声,都出现在学生的作文里,这让李日华十分惊喜。
李日华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跟孩子们在一起,她课间十分钟总是在教室里跟孩子们做游戏,带着孩子们玩老鹰捉小鸡,踢毽子,甚至还跟调皮的男生“打牌”。她说:“孩子们是很单纯的,你对他们好,他们就听你的话,对你好。”
朋友一般的感情让李日华和孩子们没有丝毫的距离,有些不跟妈妈说的心里话,也愿意悄悄地说给李日华。与此同时,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的一些心理变化,也被李日华看在心里。每当发现孩子有进步或者思想上有波动,她都会细心地亲手写上一张小纸条,放在孩子们的书包里、作业本里。发现了问题,她就结合自己的经历,讲故事给孩子们听。有一次,她将自己在田里劳作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忆苦思甜”,孩子们听得入了迷。
架起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桥梁
在许多家长看来,李日华不光是孩子们的朋友,还是他们家长的“主心骨”。李日华的敬业赢得了家长的尊敬。有些家长找不到拿主意的人,就找到李日华请教。
有一次,李日华布置作文题目《难忘的一件事》。张成的作文上写的是自己父亲酗酒和母亲吵架的事。第二天,李日华到张家家访,了解情况。
对于酗酒的事,张成的父亲平时并不在意。当李日华把张成的作文拿给他看时,他惭愧地满脸通红,连声说:“再也不了,再也不了。”
“很多家长都忙事业,很少关心孩子,”李日华说,“老师是很关键的一环,从孩子的一句话,一个眼神,或者一篇作文,都能发现问题,并及时与父母沟通。”
王丽是一个活泼的小女孩儿,能歌善舞。有段时间成绩却下滑得厉害。
李日华敏锐地察觉到了这一变化,经过了解才知道,王丽的父亲染上了打麻将的毛病,昼夜恋战让已经懂事的王丽苦恼不已。但她不知道怎么办,也不敢去跟父亲表达。
“有些话说不出口可以写信。”李日华鼓励王丽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把信放到父亲的口袋里。
李日华与王丽共同起草的情真意切的信让王丽父亲幡然悔悟。李日华趁热打铁,跟上家访。几个月后,戒了赌瘾的王丽父亲开了一家饭店,日子过得蒸蒸日上,王丽的成绩也慢慢提了上来。
多年来,李日华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家访遍了铺集镇的69个自然村,并利用家访和家长会等时机对家长进行孩子教育方面的辅导。她利用母亲节、父亲节组织专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家长会上,让每个学生给家长留一封情真意切的信,以促进父母与孩子的情感沟通……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羞于表达的农村孩子开始懂得了感恩,主动问候辛劳的父母、生病的老师,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赢得学校、家长、社会的广泛好评。在她班上的学生家长普遍反映:孩子懂事了,知道体贴父母了,不乱花钱了……
(本报记者 凌 翔 本报通讯员 刘振华 耿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