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18日 星期三

    深圳交响乐团:奏响“改革交响曲”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18日 01版)
    题图:深圳交响乐团演出照。 资料照片

        优雅婉转的小提琴声、行云流水的钢琴声……2012年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金色的梦想”新春音乐会上,4个半小时的演出,博得满堂彩。

     

        事实上,这样的反响并不鲜见。深圳交响乐团(以下简称“深交”)是第一支应邀走进国家大剧院的地方乐团。他们曾在一年内连续8次登上央视舞台,连续3年参与录制大型国庆晚会。这里荟萃了一大批国内外知名演奏家:原大都会歌剧院交响乐团著名小提琴家张乐,从德国柏林音乐学院延聘来的著名指挥家爱华德……

     

        除在国内演出外,“深交”近年来还前往意大利、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让当地观众尽享交响音乐之美。

     

        然而,谁又能想到,“深交”在创建之初,一度凋敝颓废,艺术品位难以入流。

     

        “改革+创新”释放艺术生产力

     

        1982年,深圳特区创建之初,深圳交响乐团便组建起来。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时的乐团“铁饭碗”、“大锅饭”思想严重,人心涣散,纪律松弛。

     

        1998年夏,结合乐团实际情况,经反复研究,上级主管部门果断决策:在“深交”推行集兼容、试验、先导性为一体的“团长与艺术总监双轨制”,即团长由市文化局聘任,有行政管理和用人决定权;艺术总监由市文化局聘任,专门塑造演奏风格、提升演奏水平。“‘双轨制’的精髓是两个领导人各展所长,在权力上平衡和制约,创造出‘1+1>2’的能量与效果。”已担任14年团长的陈川松说。

     

        2007年,深圳交响乐团理事会和艺术委员会正式成立。理事会由音乐家、社会知名人士和企业家组成,其职责是对乐团年度业务计划、经费预算及使用、重大经营活动等进行指导、协调与监督,听取乐团工作报告,并进行评审。艺术委员会则由各方面艺术家组成,其职责是定期对乐团人员和新引进人才进行业务考核把关,对演出质量、演出场次进行评估。

     

        “是‘改革+创新’牵引着‘深交’屡上台阶,跨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提起“深交”的改革,陈川松感慨万千。

     

        既“铁腕治团”又坚持以人为本

     

        如何做到既能管理好队伍,又能人尽其才?为破解难题,陈川松和首任艺术总监张国勇制订了职位分类、竞聘考试、绩效考核、工资分配、奖勤罚懒等一整套方案。几轮考核之后,能者上,差者下,乐团管理效率直线上升。有的员工把“深交”的这些招数称为“铁腕治团”。

     

        当然,“铁腕治团”也要坚持以人为本,也要讲究柔性。按照规定,落选者一个月后再上班,其间只拿基本工资,待半年后重上考场,最终被淘汰者也会被调整至其他岗位,而不是把“包袱”推向社会。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上级主管部门鼎力支持下,“深交”大胆推出了关于人员分流的新方案:将考核不合格的人员,组建成以普及性演出和业余教学为主要工作任务的小乐队。

     

        近年来,“深交”的年均演出达到110场,观众达10余万人次,收入较体制改革前翻了几番。乐团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每年一半的演出是公益性质的。仅2011年,“深交”便先后在广场、校园、社区举办普及音乐会35场。经过“深交”多年普及和洗礼,如今,深圳市已培育出一大批交响乐爱好者。

     

        “鲶鱼效应”营造人才积聚洼地

     

        在“深交”成员名单中,有两个重量级人物吸引了记者目光。

     

        一是艺术总监兼指挥——德国著名指挥家克里斯蒂安·爱华德。这位大师级人物于2008年初正式应邀加盟“深交”,成为国内交响乐团的第一位外籍艺术总监;二是乐队首席——全美小提琴演奏家大赛冠军、著名小提琴家张乐。他在“深交”既担任音乐会首席,又担任小提琴协奏曲独奏。

     

        不仅如此,还有一个激活“深交”队伍的强推力,那就是“鲶鱼效应”。

     

        “深交”是国内最年轻的交响乐团,也是最早引进外籍演奏员的乐团。目前,“深交”的外籍演奏员有8位,最多时曾达到了28位。外援的引进,不仅起到了刺激和鼓励本土演奏员水平提高的作用,也为考核聘用上岗的人事体制改革起到了观念启蒙的作用。

     

        “敢闯敢试”创造新品力作

     

        钢琴协奏曲《春天》、为纪念邓小平同志而举办的大型多媒体交响音乐会《思念》、大型客家山歌交响曲《交响山歌·客家新韵》……近几年来,“深交”在艺术精品创作上充分发挥了深圳人“敢闯、敢试”的品格,原创性的精品力作不断问世,在国内交响乐界声名鹊起。

     

        2009年,“深交”打破了“山歌不交响,交响不山歌”的惯例,首次把原生态客家山歌引入交响乐,创作出一部优美抒情、新颖独特的交响合唱作品——《交响山歌·客家新韵》。交响乐也因此找到了一条新的表现路径。

     

        此外,“深交”还连续两年承办了中国音乐名院博士生交响乐新作品专场音乐会。音乐会上,国家一级作曲、上海音乐学院博士生张千一等人的新作《香格里拉》、《中国交响诗》一一亮相,受到热烈欢迎。国内数十位作曲名家先后相聚,对“深交”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力推国产交响新作的这一做法,具有示范意义。

     

        (本报记者 易运文 本报通讯员 杜 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