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17日 星期二

    解读《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

    《 光明日报 》( 2012年07月17日   13 版)
    选取营业收入、增加值、总产出、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净资产)、利润总额、纳税总额7项经济规模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闻出版业(未包括数字出版)的总体经济规模进行综合评价。

        ●新闻出版体制改革深化有力推动产业增长

     

        ●新技术与新闻出版业融合创造新的产品形态和市场需求

     

        ●纸质出版物仍具有广阔发展空间

     

        ●版权输出增长远高于引进,反映出版业创造能力增强

     

        ●民营企业在新闻出版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将进一步提升

     

        实现营业收入14568.6亿元,重版、重印图书16.2万种,图书出版总印数77.1亿册(张)、期刊32.9亿册、报纸467.4亿份……营业收入较2010年增长17.7%,出版图书品种增长12.5%,数字出版营业收入增长31.0%……

     

        一份主要由数字、图、表构成的《2011年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日前发布。记者采访了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魏玉山,请他解读《报告》中的主要数据。

     

        记者:《报告》中提到,全国出版、印刷和发行服务实现营业收入14568.6亿元,较2010年增加2193.4亿元,增长17.7%;增加值4021.6亿元,较2010年增加518.3亿元,增长14.8%。这些数据表明了什么?

     

        魏玉山:2011年中国新闻出版产业克服了国际经济发展趋缓、欧债危机加剧、企业运营成本上升导致运行压力增大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这表明新闻出版产业快速、稳步增长的态势没有改变,“文化产业主力军”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

     

        新闻出版产业在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取得如此成就,与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密不可分。2010年底,全国经营性出版社的转企任务基本完成,新型的市场主体开始确立;2011年,非时政类报刊的转企改制开始全面启动,部分非时政类报刊完成了转企工作。这些工作无疑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出版生产力,从而提高了整个产业的增长速度。这一成就的取得,和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与新闻出版业加速融合密不可分。

     

        出版业作为一个有着三千多年历史的古老行业,其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就是它不断地运用新技术武装自己、提升自己,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与新闻出版业的加速融合,不仅提高了传统出版业的生产能力,而且延伸了出版产业链,丰富了出版产品形态,创造了新的、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由此带动了出版产业的加速发展。

     

        记者:《报告》中还提到2011年图书、期刊、报纸印数均创历史新高,其中48种书籍的单品种当年累计印数超过100万册,14种期刊平均期印数超过100万册,26种报纸平均期印数超过100万份。在数字阅读不断增长的情况下,纸介质出版物的发展空间如何?

     

        魏玉山:自从数字出版诞生以来,数字出版与纸介质出版的关系就成为社会各界广为关注的话题之一,一些技术专家甚至预言了纸介质出版物消亡的时间表。我认为,数字出版的发展毫无疑问会丰富人们的阅读体验,会在人们的阅读行为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出版数字化的趋势不可逆转。

     

        但是,数字出版与纸介质出版的关系不是替代与被替代的关系,而是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虽然数字阅读不断增长,但是由于我国的人口规模超大,读者的阅读行为千差万别,对阅读载体、介质的偏好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各种介质都有发展的空间,都有各自的适用对象,特别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广大农村居民短时期内难以跨入数字阅读时代。因此,纸质出版物不仅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有着实实在在的现实需求。

     

        记者:2010年,数字出版实现营业收入1051.8亿元。2011年的《产业分析报告》中提到这一数字已经上涨到1377.9亿元,较上一年增长31.0%,并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9.5%。在数字化发展的今天,这一数据我们应该怎么理解?

     

        魏玉山: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的数字出版统计还有很大的局限性,还有相当多的数字出版企业、数字出版产品、数字出版收入没有纳入新闻出版统计范围内,比如许多互联网出版企业不在目前的统计体系之内。因此,完整的数字出版产业收入比目前的统计数字可能要大很多。

     

        按照新闻出版业“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的目标,到2015年,数字出版产业的总收入(总产出)要占整个新闻出版产业总收入(总产出)的25%,数字出版产业成为新闻出版产业的支柱产业,这就要求数字出版产业的发展速度必须高于出版产业的平均发展速度。2011年数字出版营业收入的增长速度达到31%,虽然比2010年的增长有所放缓,但在出版、印刷、发行服务的各个产业门类中增长速度最快。

     

        未来,随着数字出版产业规模的扩大,数字出版的增长速度可能还会放缓,但是数字出版产业在新闻出版产业中的比例将逐年提高。

     

        记者:2010年全年共输出出版物版权5691种,2011年较前年增长36.8%,达到7783种。《报告》中同时提到,2011年版权输出品种与引进品种比例由2010年的1∶2.9提高到1∶2.1,对台湾地区首次实现了版权输出顺差。这是否意味着我国新闻出版“走出去”战略成效明显?

     

        魏玉山:出版“走出去”战略实施以来,在出版产品、出版企业、出版资本、出版人员“走出去”等多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2011年,我国版权引进与输出的数量均有增长,其中,版权引进的增长速度(0.2%)远远落后于版权输出的增长速度(36.8%)。这一方面说明出版“走出去”战略的作用开始显现,另一方面,更能反映我国出版业的创造能力显著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进一步增强。

     

        版权贸易与货物贸易有一个显著的不同:货物贸易开始可以通过低价策略占领海外市场,然后再逐渐提高质量;而版权贸易开始就必须以高质量的内容为基础,没有过硬的内容,免费赠送也没有市场。因此,我国版权输出快速增长的背后力量,是内容生产质量和文化原创能力的提升。

     

        记者:《报告》中提到,在全国15.3万家新闻出版企业法人单位中,民营企业数量占81.2%;在印刷复制企业中,民营企业营业收入占86.3%,增加值占85.4%,利润总额占86.5%;在出版物发行企业中,民营企业营业收入占62.9%,增加值占67.6%,利润总额占68.7%。如何理解民营企业在新闻出版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魏玉山:前几年有一个说法,民营书业占出版业的半壁江山,但是缺乏严格的数据支撑。2011年,民营企业数量已经占全行业企业数量的81.2%,民营企业的营业收入和增加值在印刷复制、出版物发行领域都占80%以上和60%以上,而印刷复制业与出版物发行业的营业收入占全行业营业收入的近80%,并且民营企业的各项指标还在提高。由此可见,民营企业在新闻出版产业中的地位用半壁江山来比喻不仅不为过,甚至显得不够、不足,民营企业不仅是新闻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不久前,新闻出版总署又发布了《关于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出版经营活动的实施细则》,从十个方面对民间资本参与出版经营作出新的规定,进一步扩大了民间资本参与出版的领域和范围。可以预见,未来民营企业在新闻出版业中的地位和作用还将进一步提升。

     

        本报记者 刘 彬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