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16日 星期一

    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探访①

    德民众感知中国的窗口

    《 光明日报 》( 2012年07月16日   08 版)

        编者按

     

        7月4日,本报在头版头条发表的《为了人类多样性融合》通讯一文,引起热烈反响。全球化的大潮中,中国需要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认识中国,改革开放让中国发生了巨变,世界不仅需要了解经济和社会迅猛发展的当代中国,还需要了解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中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了国门,中国文化中心在海外应运而生,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一面旗帜。本报从今天起将陆续刊载介绍海外中国文化中心的报道。

     

        “柏林文化中心是我认识和了解中国的窗口,它展示了一个与德国媒体报道不一样的中国”。这是记者在柏林中国文化中心观众留言簿上看到的一个名叫达尼尔的人写的留言。柏林中国文化中心自2008年开办以来,通过“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的工作,使不了解中国的德国人慢慢地熟悉中国,使了解中国的德国人更加热爱中国。

     

        根据中德两国政府协议,2005年11月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奠基,胡锦涛总书记和时任德国总理施罗德出席了奠基仪式。中国文化中心使用面积达2800平方米,拥有多功能厅、展览厅、图书馆、阅览室、会议室、舞蹈教室、语言教室和体育健身室。2008年5月文化中心正式对外开放。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平台,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在介绍中国文化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向世界展示了一个推崇文化、追求和平发展的中国。柏林中国文化中心成立4年多来举办各种活动350多场,既有高水准的文艺演出、学术性研讨会,也有平民化的开放日、中国节庆活动,还有汉语、太极拳、烹饪等各种学习班。中国钢琴王子郞朗、李云迪曾在这里为德国观众献艺,敦煌艺术展吸引了大批德国人前来观看,中国美协主席刘大为画展、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书法展打动了许多德国观众。中国文化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通过文化中心的推介,使德国社会各阶层都能了解和感受中国文化,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柏林中国文化中心的两位主任贾建新、陈向阳长期在德国工作,对德国社会有深入的了解。他们对记者谈道,德国人长期以来对中国是存有偏见的,再加上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使德国人对中国存有“刻板印象”,这就要求柏林中国文化中心的工作必须要有新思维、新视野、新路径。因此他们在传播中国文化活动中,尽量减少官方色彩,尽可能地照顾海外受众的需求,采取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例如他们请来西藏拉萨藏医院门诊部主任次旺登巴在中心举办藏医讲座,他详细讲述了藏医与中医相互学习借鉴的历史,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西藏与中国不可分割的关系,并通过这个平台向德国听众介绍中国西藏的现实生活和发展状况。文化中心还把德国特里尔大学汉学系同学演出的话剧《雷雨》搬到柏林中国文化中心的舞台,在中德文学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上做了一次成功的尝试。一位德国教师从文化中心德文网页上看到这里提供的文化活动介绍,带着学生在文化中心看了中国动画片《麋鹿王》,电影故事深深吸引了德国学生,大家的心情随着麋鹿们的命运而起伏,时而担忧,时而雀跃,同学们纷纷表示非常喜欢这个中国童话故事。不少同学还在文化中心的留言簿上写下了自己的观后感。

     

        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不但在自己的“地盘”搞活动,还积极走向德国社会。柏林每年都举行世界嘉年华活动,世界很多国家都派艺术团体前来参加,中国在这种活动中一直缺位,今年柏林中国文化中心组织了秧歌队、武术队和舞龙队参加了游行,受到现场100多万观众的热烈欢迎,德国各大媒体纷纷进行报道。

     

        柏林市政府对文化中心的工作给予很高评价,一位市政府官员表示,柏林中国文化中心堪称是柏林最为活跃、举办文化活动质量最高的外国文化机构。

     

        (本报柏林7月15日电  本报驻柏林记者 柴 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