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16日 星期一

    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普及

    张博颖 《 光明日报 》( 2012年07月16日   13 版)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首要内容,而要更好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思潮的引领,就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普及。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人民性的统一,其人民性体现在它属于人民群众,是为人民群众自由全面发展服务的,是指导人民群众实践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使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过程,是向人民群众展示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人民性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为人民群众所掌握从而变为“物质力量”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以服务人民为责任,围绕人民群众的理论和实践需求、利益诉求等进行马克思主义的普及。

        有人或许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为“马克思主义服务”的,是为了“普及马克思主义”服务的,这其实是表面化、直观化的看法,没有触及问题的根本。因为,马克思主义在最根本意义上是为了无产阶级的解放和自由,为了广大人民群众自由全面的发展服务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也是马克思主义本身的价值指归——为人民群众服务。为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服务,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目的,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目的。因此,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说到底,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服务人民,并不在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本身给人民群众直接带来物质利益,而是以通过帮助人民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人民群众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人民群众的主体实践力量,从而实现服务人民、造福人民的。同时,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促进人们对社会、人生、未来等等的深刻思考和理解,能够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服务人民既包括对人的实践的指导,也包括对人文精神生活理解的回答。“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丰富人们精神世界的根本保证。马克思主义既是人民群众实践的指南,也是人民群众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生活的价值追求。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普及,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内容,要用这些内容武装党员,教育人民。广大党员、干部、青年学生,是普及的重点人群。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只有掌握好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能具备做好工作的基本理论素质,才能符合党和人民事业的要求,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和党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青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系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应根据大众职业特点、文化水平、年龄、兴趣等情况,进行内容多样的普及,使广大人民群众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社会、人生、未来,指导工作、学习、生产等实践。总之,要把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和实践紧密相连,为人民群众实现美好生活、为社会和谐,为人民群众不断提高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水平而服务。

        要努力把普及内容做成对人民群众“适用”、“有帮助”的东西。“适用”、“有帮助”体现在普及者要善于把比较抽象的理论和群众的具体需求相结合,使抽象性的理论具体化,宏观性的理论微观化,用心关注群众的理论和现实诉求,为群众需求着想,回答群众的思想认识疑惑和现实生活工作困惑,在与群众的工作生活学习实践紧密结合中普及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最新成果,使群众从普及中获得益处。大众化普及是“心”的交流和沟通,当普及者用心为大众的内在需求而做的时候,大众就会对普及产生共鸣,从而更愿意掌握理论、运用理论。

        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服务人民,不仅体现在内容方面,也体现在形式方面。要重视“适宜的内容”与“适宜的形式”的结合、统一。“适宜的形式”是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力、不断提高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客观要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工作要勇于参与到当今世界文化多元化时代条件下的引领社会思潮中来,在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过程中普及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与错误思潮、腐朽文化的交锋中,巩固和壮大马克思主义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而要做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就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适宜的内容”与“适宜的形式”的完美统一的不断探索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形式应多样化,既可有专门的学习材料、书籍、讲座、论坛,也可有润物无声的、随时随处的融入、渗透。凡涉及大众认知、传播的形式、载体、场合,都可用来进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符合大众接受心理的多样的普及形式,是马克思主义获得广泛传播、潜移默化于人心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服务人民,也体现在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主体传播力量,而不仅仅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被普及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者与被普及者、传播者与被传播者,不是僵化、固定的关系,而是互动、传动、联动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及、传播的过程应该使广大人民群众从学习主体不断转变成普及、传播主体的过程。当被普及者、被传播者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后,也可以成为普及者、传播者。过去的被普及者、被传播者,也可以成为当下或未来的普及者、传播者。这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更能薪火相传,普及传播的接力才会无穷无尽。

        理论只有赢得群众,才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有彻底,抓住事物的根本,抓住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需求并服务群众,才会赢得群众。充分“赢得”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需要不断深入思考并为之尽心努力的迫切课题。

        (作者系天津市社科联研究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