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来了?”“是的,我来了。”“你本不该来的!”“可是我来了。”他沉声道:“再不普法我就老了。”空气中死一般沉默,静寂,有时也比任何声音都可怕。
这是知名网友@菊十一画在微博上虚构的一个“约架”场景,情节跌宕如同武侠小说。其实,就惊心动魄的程度来说,现实中的“微博约架”毫不逊色:“鸡蛋两枚上脸,后背三腿……我全身而退,毫发无损……”某报在一起“微博约架”的报道标题中,甚至使用了“全武行”一词。
曾几何时,“微博约架”成为一种时尚,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约架者往往是一些微博中的“大V”,起因往往是由观点不合而引发言语冲突,再由骂战升级而导致激情约架。
千百年来,文人雅士一直遵循“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古训,视打斗、群殴为士人之耻。那么,今天在微博上呼风唤雨的知识分子,为何竟热衷于用拳头一决高下?
按照后现代主义理论家道格拉斯·凯尔纳的理论,“微博约架”从属于“能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媒体文化现象”,因此可视为一种“媒体奇观”。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可将其动机归纳如下:
一、由于正常的沟通行为受阻而诉诸武力。作为展示各种话语冲突场域的微博,八方舆情汇集、各种意见相持,价值观的冲突每天都在上演。当争论双方分歧越来越大、共识越去越远,辱骂、恐吓等非理性因素便随之进入沟通过程,形成“扭曲的沟通”,并进而导致约架。
二、“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武力诉求。在张扬个性、寻求认同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支配下,约架者往往希望在大庭广众之下宣示主张、羞辱对方,成为真理和正义的代言人。
三、为宣扬某一主张而全方位造势。网络上的“口水战”往往止于“茶杯中的风暴”,造势有效,但也有限;而作为一种更有“现场感”和“共时性”的真实约架,无疑更能吸引公众的眼球。而约架之后,这种效应还可通过媒体的关注进一步放大,从而达到全方位造势的目的。
微博约架,约来了什么?
约架不能解决争端,反而会激化矛盾。在公序良俗面前,约架没有完胜者。约架中使用暴力伤害他人,则有违法之嫌。
约架不能张扬人民的表达权,反而破坏了人民的表达权。“我不同意你说的话,但我愿意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伏尔泰的这句名言,对知识分子来说应该都不陌生。但在微博这个舆论多元的媒体平台上,一些人在极力张扬自己表达权的同时,却不能推己及人,而是试图构建话语霸权。是故一念不合,便恶语相向;更有甚者,粉丝助阵、水军围攻;一旦约架成功,则“文斗”变“武斗”,辩论变群殴。于是,民主、法制、文明在语言暴力和肢体暴力的夹击下渐行渐远。
表面来看,“微博约架”是一种由话语冲突而衍生的个人行为和“圈子文化”,本质上却是价值观冲突的反映。制止“微博约架”,一定要弘扬民主、法制、理性的精神,重视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矛盾,从而让“微博约架”丧失其存在的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