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4日,刚拿到钥匙不久的许保姑一家搬进了黄石港区南岳路的“枫和园”保障房小区。对于没有工作、长期吃低保的许保姑和她女儿来说,这个50平方米的二室一厅,圆了她们长久以来的安居梦。
从1994年开始实施安居工程,到今年对全市人均月收入560元以下、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4平方米以下的家庭实现应保尽保,黄石经过18年的艰难探索,形成了全国知名的“黄石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工业城市特色的住房保障之路。
创新制度驱动保障房建设
在黄石,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等这些名称不同、种类不一的保障性住房,只有一个名字“公租房”。
将各类保障性住房产品统一归并为公租房,在政府的主导下,通过政策引导和政策保障,结合市场运作,解决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安居难问题。黄石创新的公租房制度不仅对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现了应保尽保,还逐步向新生代、夹心层和外来务工人员,甚至有住房需求而不愿购房的群体全覆盖。
黄石市房地产管理局局长刘昌猛说:“我们做大了‘房源蛋糕’,简化了管理程序,再通过‘共有产权’,实现了从‘租’到‘有’的转换,打通了保障房和商品房的转换通道。”
黄石在公租房的住房配租、租金制定、补贴管理、房源配建、入住管理等方面建立了“五个一”管理新体制,即:一个产品归并,多种渠道筹集;一个口子保障,覆盖各类人群;一个平台汇聚,多股力量支撑;一个杠杆调节,促进公平公正;一个系统管理,全程动态公开。这是“黄石模式”的核心。
多渠道融资保证保障房建设
建设资金不足一直是制约保障房建设的难题之一。“黄石模式”的最大特征就是通过市场化手段,增强融资平台的自我造血和赢利功能,拓展融资渠道。
黄石成立了国有的众邦城市住房投资有限公司,把该公司作为保障房运营的投融资主体,专业从事保障性住房经营和“三改”(棚户区、危旧房、城中村改造)。通过众邦公司这个平台,一方面向金融机构争取长期、低息贷款和政府给予的财政贴息及其他优惠。另一方面,还可多方筹资,积极引导各类资本参与、投入公租房的建设与运营,较好地解决了保障房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刚住进“枫和园”的许保姑一家现在每个月要支付381元的房租。但因她和女儿没工作,按照“最低收入家庭保障面积补贴90%”的规定,她可以获得201元的住房补贴。按照黄石公租房的相关规定,以后,如果她家的经济状况有所改善,将逐步减少,直至取消政府补贴。5年后,如果有经济实力,她们还可以按市价买下这套房子。就这样,公租房既发挥了保障房的作用,又可以转换为商品房,回归了住房的商品价值。
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安居才能乐业。
黄石的保障房建设不但解决了老百姓的住房问题,同时,棚户区的改造也改善了全市的创业投资环境,成为黄石招商引资的一大亮点。黄石保障房的建设提高了黄石市民生活的幸福指数和市民对政府执政能力的认可,真正做到了“住保障房,圆安居梦,暖百姓心”。
2012年,黄石确定的住房保障工作目标是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住房22121套,其中新增租赁补贴2400户、实物建房19721套,竣工保障性住房10500套。到6月底,实物建房已开工15600套,竣工住房4305套。本报记者 夏 静 光明网记者 张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