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09日 星期一

    人才培养创新融入区域发展

    ——苏南地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纪实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09日 03版)

        苏州大学成立国内第一家以培养纳米专业人才为目标的纳米科学技术学院、中国唯一的以理工管起步的西交利物浦大学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探路者”、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首开全国高校创业教育先河……苏南各高校先试先行,探索人才培养新路径,形成了一系列新经验、新做法。

     

        构筑适宜创新的教育生态

     

        以传统纺织、机械加工业为主的苏南地区,不断积聚国内外优势科技、经济资源,构建区域创新体系,以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培育壮大了一批新兴产业,成为经济跃升的新增长点。

     

        地处长三角这片改革创新的热土,苏南各高校逐渐认识到,创新的基础是人才,地方高校作为育人的高地,必须融入区域发展,构筑适宜人才培育和发展的教育生态环境,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学科建设是基础。早在2006年江苏率先提出发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六大新兴产业时,苏州大学就应声而起,建立了现代丝绸国家工程实验室、免疫学研究中心等高水平学科平台。

     

        学科引领是方向,人才驱动是根本。苏州大学面向世界招揽精英,5年来,累计投入5.6亿元,共引进特聘教授108位;投入611万元,培育20位“东吴学者计划”人才。

     

        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认为:“大学关键是要给学生‘自由’空间,让学生认知自己、找到兴趣,释放潜力和能量。”

     

        牵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牛鼻子”

     

        目前,教育正处于从专才教育向通识教育过渡阶段,在这种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要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人才,地方高校如何“突围”?苏南各高校紧紧牵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个“牛鼻子”。

     

        瞄准苏州打造中国纳米技术产业高地的契机,苏州大学与苏州工业园区、滑铁卢大学联合成立纳米科学技术学院,去年10月获批国家教改办首批设立的17所“试点学院”之一。

     

        苏州大学校长朱秀林说,紧贴区域发展需求,苏州大学采取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与江苏沙钢集团、香港凤凰卫视等知名企业,合作共建凤凰传媒学院、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等5家实体性学院,并邀请企业主管、技术骨干等全程参与课程设置及教学实践。

     

        为缓解苏州物流业、电子商务服务业人才紧缺的瓶颈,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采取地方政府、企业、行业商会、学校四方联动的模式,校商企共建现代物流学院、政园校共建苏州市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整合优势资源,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培养企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院长陆建洪告诉记者。

     

        把人文教育渗透进人才培养全过程

     

        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如何让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力和竞争力?将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内涵提升,已成为整个苏南地区高校的共识。

     

        借鉴英国剑桥大学“住宿学院制”和香港中文大学“书院制”等管理模式,苏州大学先后建立“敬文书院”和“唐文治书院”。学校安排了4名常任导师与111名学生每天生活在一起,并制定了科技人文融通计划、生涯发展辅导计划等核心计划。“敬文书院”设立不到一年,已有学生成功申报了苏州大学课外学术科研基金重点项目。本报记者 苏 雁 本报通讯员 李 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