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07日 星期六

    视 点

    孔子学院为啥能成功

    作者:蔡宗齐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07日 08版)

        近来国内媒体关于孔子学院的报道很多,如哪个国家开办了孔子学院(以下简称孔院),是孔院大家庭中的第几位成员,要么是哪个孔院开展了什么活动等等。这类新闻报道固然不可少,但对孔院办学经验的深度反思则更为重要。

        我于1984年赴美留学,1991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一直在美国大学里任教。孔院创建初期,我曾大力推动伊利诺伊大学办一所孔院,可惜在校内遇到重重阻力,终未成功。从此之后,我就是置身事外的旁观者了。我不敢自诩“旁观者清”,但局外人论事的客观性是应该有的。

        我认为,与其他国家为传播自己文化而设置的类似机构相比较,应该是评价孔院成就的基本坐标。上世纪80年代,日本基金会(Japan Foundation)在美国东亚学界甚为活跃,为各种传播日本文化的活动提供资助,学校和个人向它申请资助成为一种时髦。后来,韩国仿效日本,建立旨在为传播本国文化的基金会,操作方式大同小异。二三十年过去了,这两个基金会的影响力日趋式微,根本不可与孔子学院相提并论。

        为何日本基金会等机构投入巨大但效果不佳呢?我个人认为,他们输就输在没有通过与国外大学合作办学,直接参与和影响当地的教育活动。同时,他们也不懂得从语言教学切入,把文化传播深入到大学以外的社区,与平常百姓建立联系,为其提供服务。反之,孔子学院紧紧抓住以上说的两个关键,高屋建瓴,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就改变了世界汉语教学的格局。这一比较所彰显的巨大成就,在我看来是不言而喻的。

        面对事实的比较,那些误认孔院的钱不值得花的国人应该会有所触动,一定会逐渐改变自己的态度。创建孔院的收益从宏观上来看就更为明显。我发现,西方媒体在谈及中国发展软实力时,几乎没有不举孔院为例。换言之,孔院几乎已成中国软实力的同义词。试问,有多少国家建立了能如此代表其软实力的一个文化机构?除了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我真想不出什么例子。英国文化协会是个百年老字号,而孔院这个驰名世界的中国名牌则是在短短的8年中打造出来的。在美国,对时事有所了解的人几乎无不知道孔子学院。相比之下,歌德学院、法语联盟、英国文化协会在美国的报刊里亦极少提及,日本基金会等机构则只是东亚学圈内的人才知道。孔院的成就如此显赫,完全值得全国上下各阶层的全力支持。

        总之,依据自己海外游学近30年的所闻所见,我可以大胆地说,孔子学院是神来的大手笔,是名垂青史的伟业。如此高度的评价在现时可能会显得有点言过其实,但只要孔院继续沿着目前正确的方向走下去,二三十年内将必定成为不争的事实。

        在世界文化的大视野中看中国文化,看孔院的发展,感觉确实是与在国内的体会有所不同。在孔院把中国文化带入世界之时,希望国人的思维也同时进入世界的视野,认清文化强国的基本道理,站在历史的高度上看待孔院的发展,在财力、物力、舆论诸方面予以它最强有力的支持。我相信,这是绝大部分海外学子、海外华人的共同希望。   (作者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区东亚语言文学系教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