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06日 星期五

    如何形成“走转改”长效机制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 程曼丽 《 光明日报 》( 2012年07月06日   11 版)
    程曼丽

        “走转改”是针对我国新闻队伍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来的(包括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依靠通稿、会议文件和网络信息发稿,虚假新闻屡禁不绝,舆论引导失利等),并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所以,如何将“走转改”常态化、建立长效机制,就成为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如何将不同时期的分散提法整合为有机的理论体系、进行理论建设,以便更好地指导新闻实践。最近十几、二十年来,有不少相关的概念或任务提出。比如2002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三贴近”要求;2003年中央统一部署“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去年中央提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再往前追溯,历史上有党的三大法宝之一的群众路线,还有早在延安时期就已形成的党的新闻思想和办报原则,包括强调新闻真实性原则,确立全党办报思想,强调新闻工作者的党性修养,确立人民公仆的思想,反对党八股、树立生动活泼的文风等等。

        这些理念、原则和任务虽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不同语境中提出的,却有着基本相同的思想内涵和共同诉求,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需要进行历史梳理,在它们之间建立起逻辑关系。比如“走转改”是不是对“三贴近”的深化?是不是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传统?是不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要求?经过历史的梳理和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厘定,才能形成思考和研究的系统性框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也才能更好地指导新闻实践。

        其次,如何把“走转改”从一项工作任务转变为一种制度性安排。目前这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某电视台将评奖节目分为访谈类、专题类、新闻短评类等,同时专门分出“走转改”类,好像“走转改”不是常态性节目,而是一种特殊、临时组织的节目。如果是常态性节目,应该是在所有的节目或报道中体现“走转改”精神,而不是让“走转改”成为一类报道的体裁或内容。否则容易给人走形式、做表面文章的印象。

        再次,如何把自上而下的推进与自下而上的自主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改革开放以来,媒体的市场化运作是自下而上的,有一种内在需求,不少媒体在进行报道时潜意识里就有受众和市场,就有吸引眼球的冲动和欲望。而“走转改”作为一项活动和任务自上而下推进,具有政治、政策导向性。媒体会将“走转改”作为一项任务去完成,但一般不会考虑持续性问题,因为媒体现有人员考核指标、深入采访所需时间、经费等成本考量都会构成限制性因素。有些媒体甚至还会把“走转改”弄得有猎奇色彩和眼球效应,而不是一种融化在血液中的职业自觉。

        最后,如何把一般性地反映民众疾苦与舆论引导结合起来。“走转改”活动中出现了许多反映基层民众疾苦和平民英雄事迹的报道,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但一些年轻记者,把“走转改”当作一种生活体验,专门寻找与他们生活经历反差很大的内容去表现。加上一些人对国情缺乏了解,又缺乏政治和政策上综合把握的能力,报道只能点到为止,不能深入本质,流于表面化、碎片化,在价值观和舆论引导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