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始建于1834年,是一所世界闻名的研究性大学,几乎涵盖所有的人文和自然科学,它曾培育出三名诺贝尔奖得主。“自由比”大学共有11个博物馆,比如科学文化博物馆、技术及视觉艺术博物馆、植物博物馆、医学博物馆、动物学博物馆、现代艺术博物馆等等。这些博物馆既面向学生,也面向公众,参观全部免费。博物馆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在教学、科研活动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动物学博物馆的展品,以前分散在不同校区。1975年,为集中教学及研究考虑,在索贝克校区建起了在比利时各大学中名列前茅的动物学博物馆。该馆从1884年开始收藏展品,迄今已有约3000件,其中绝大多数为动物标本,还有少量文献。
博物馆每天下午开放,接待记者的博物馆馆长薇安娜·德斯麦女士介绍说,这里是动物学系本科二年级学生几乎每天都要来的主要课堂之一。其他年级的本科生或研究生也经常把教学、科研活动安排在这里进行。所有展品的展示,都按照教学的需要顺序排列。我们去参观的时候,正好赶上一些学生正在这里进行口试。
除了本专业的学生以外,每年大约有2000名参观者来到动物学博物馆。其中,主要是来上实习课或进行课外实践活动的中小学生。展品中,有一条体型巨大的西印度洋腔棘鱼标本。德斯麦女士介绍说,这种被称为“活化石”的鱼类标本,在全比利时也就只有4个,而在这里的这个是体型最大的一个。
在另一个校区的医学博物馆,也是比利时乃至整个欧洲同类博物馆中的佼佼者。特别是约300件有百年历史的蜡质解剖标本,详细说明了不同病情、手术、治疗乃至人体构造等具体细节,生动逼真、直观教学效果好。正在进行医学史博士课程学习的雷诺·巴尔代先生说,这套蜡质解剖标本收藏,确定了该博物馆的学术地位。该博物馆与欧洲其他博物馆有许多科研交流和合作,而这套蜡质解剖标本在科研交流中起到重要作用。此外,该博物馆还有一个约120个座位的学术报告厅,这里经常举办来自本校医学院以及有关机构的学术活动。
谈到学生对这个博物馆的利用,巴尔代说,在教学上确实没有充分利用博物馆,但也有博物馆对外沟通、交流较少的问题。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经费有限。该博物馆每年从校方及比利时法语教育主管部门得到的经费仅4.5万欧元,除去水电暖气费用以及在编人员的工资外,就所剩无几了,根本无力进行博物馆的建设和改造。而欧盟有关禁止企业进行相关公关、捐赠、赞助活动的规定,也限制了该博物馆从社会渠道获得资助的可能。
现代艺术博物馆则是面向社会、公众的校立博物馆。博物馆馆长巴特利亚·布罗德斯基女士介绍说,每年来这里参观的人达2万多。博物馆通过定期组织各种展览、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向全校师生推介文学艺术作品,并面向全社会,为学校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我们去采访的时候,正好赶上该馆举行一个“鞋底刮泥板”摄影展。比利时因为终年阴雨绵绵,人们在进入屋内之前,都要想办法把粘在鞋底的污泥刮掉。因此,20世纪初期之前建造的房屋,门口都有一个“鞋底刮泥板”。造型各异、材料不同、繁简不一,这些被称作“微型文化遗产”的小装置,吸引了一个摄影家的注意。他走遍布鲁塞尔的大街小巷,拍了无数张照片,不仅反映出这些不起眼的小物件的价值,更为人们关注自己城市的历史传承、继承文化传统提供了新的视角。
布罗德斯基馆长介绍说,有一次该馆与瓦隆大区合作举办了一个有关大区考古发现的展览。通过这个展览,瓦隆大区与大学合作,创造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博物馆的运作逐渐走上良性循环,本身的收藏也日渐增多、水平逐渐提高。
(本报布鲁塞尔7月4日电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何 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