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05日 星期四

    基层变迁(21)

    华视传媒:“组合式创新”闯出发展传奇

    《 光明日报 》( 2012年07月05日   01 版)
    华视传媒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户外数字电视领域企业。

    郭红松绘

        ■ 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加快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体系。——党的十七大报告 

     

        在当今很多城市的地铁或公交车上,很多乘客靠欣赏车载电视打发乘车时间;而此前,乘车可是一段疲惫而枯燥的行程。

     

        改变这一切的人叫李利民。他所创建的华视传媒集团不仅把电视搬到了地铁和公交车上,将无聊的乘车时间变成了创造效益的“黄金生意”,还缔造了一个中国民营文化企业的发展传奇。

     

        独辟蹊径,“内容+广告”创业途中峰回路转

     

        走进位于深圳的华视传媒的总部大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巨大的电视墙。“这是华视在全国42个城市的客户端,全天候同步直播,现在已经达到65个城市,这面墙已经装不下了。”华视传媒集团董事长李利民笑着告诉记者。

     

        华视传媒于2005年4月成立,目前拥有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公交地铁全覆盖户外数字移动电视联播网,年均增速200%。回顾华视传媒的成长,李利民坦言:“最大的特点是‘创新’”!

     

        2005年,华视传媒创立之初,市场环境并不好。“当时,以楼宇视频广告为主要业务的分众传媒已经在美国上市,而户外新媒体领域也已被投资过度。这对于想进入户外新媒体行业的华视传媒来说无疑是巨大挑战。”

     

        如何开辟出自己的一片蓝海?李利民将目光投向有更大空间的公交和地铁。“有数据显示,在京沪广深等一线城市,一年中有300天人们都会行走在路上,路程平均33—91分钟,以北京为例,每天坐地铁的有770万人次,坐公交的有2000万人次,坐公交的7成是上班族,7成拥有大专以上学历。”李利民感叹道,“如果给他们提供实时的咨询或有趣的节目,一定会大受欢迎,同时也可产生巨大的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考虑再三,李利民决定独辟蹊径——一种移动的“内容+广告”的新广告商业模式诞生了。

     

        如今,华视传媒建立起全球最大的公交地铁全覆盖的户外数字移动电视媒体运营联播网,每天有750套鲜活的内容吸引人们的眼球,给乘客带来一路欢笑和信息的同时,也让客户的商业资讯及价值能够直接抵达受众。

     

        “文化+科技+资本”,向“组合式创新”要动力

     

        “华视传媒发展的核心是创新,在创新理论的驱动下我们打出了一记组合拳:文化+科技+资本。”谈到华视传媒的“组合式创新”,李利民来了劲儿。

     

        “华视传媒现在在户外数字移动电视产业拥有多项知识产权。”李利民解释称,华视传媒是中国唯一采用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标准、无线接收的户外数字电视联播网,通过无线数字信号发射,在城市区域内所有终端同步接收并实时播放新闻。通过上述技术,华视传媒建立了移动电视统一编辑、配送、分发体系,结合各地收视喜好制作不同的节目,同时对节目进行精心设计,确保每个受众都能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收视段。

     

        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让华视传媒有了坚强的后盾,但只有面向市场,插上资本的翅膀才能使企业异军突起。

     

        李利民告诉记者,从创立公司的第一天起,华视就非常注意让自己成为一个符合资本市场“胃口”的公司。他们每年花160万美元请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进行审计,同时每年花75万美元聘请美国的律师事务所,以上市公司的规范严格管理。

     

        纽约时间2007年12月6日上午11点,华视传媒在成立两年半之际,成功登陆纳斯达克,融资1.24亿美元。创造了纳斯达克企业从零开始的最快上市纪录,成为深圳首个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文化企业,也是中国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户外数字电视领域企业,被纳斯达克誉为“来自中国文化概念的一面旗帜”!

     

        顺应时代,7年缔造民营文化企业发展传奇

     

        李利民常说:“在中国做事一定要懂国情、一定要学政策。”

     

        正因为对政策环境有异于常人的敏锐嗅觉,李利民抓住了中国广电产业化的时机,当时国家“十一五”规划已经明确了要将电视数字化。李利民决定与广电部门和电视台合作,这使华视传媒拥有明显优势。

     

        从成都到东北,从东部沿海到珠三角城市,再迂回进军中原腹地城市,华视传媒跟各地广电部门合作形式多样,包括当地电视台占多数股份的合资公司,或电视台授予华视传媒5—10年独家经营权等。

     

        7年来,华视传媒通过70多亿元人民币的产业投资推动以公交车、地铁为载体的移动电视产业化建设,支撑了硬件制造、软件研发、设备应用等上下游产业链的互动发展,带动了产业链上规模庞大的就业。通过为政府分担资金投入,反哺城市公交、地铁信息化建设,又大力推动了国家公交优先战略的实施。与此同时,华视传媒累计投入超过20亿元人民币的媒体价值用于公益传播。

     

        今天,华视传媒已经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最具价值的新媒体企业之一。

     

        (本报记者 易运文  本报通讯员 杜 艳)

     

        (更多内容见4版《大图解》)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