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农业部测算显示,我国粮食、马铃薯、水果、蔬菜的产后损失率分别为7%-11%、15%-20%、15%-20%和20%-25%,每年仅粮食损失量就高达500亿斤,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损失率……
前不久,在新疆吐鲁番,来自北京、广州、沈阳、成都等地的6位家乐福门店店长,第一次来到超市直采哈密瓜产地,在农田里现场订货。在新疆,还有很多农产品生产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没有建立这样的产销对接模式,农产品“走出去”还面临很多困难,而且因流转层次多,损耗比很高
“由于设施简陋、方法原始、工艺落后,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惊人,粮食损失率超过8%,蔬菜损失率则是超过20%,每年仅粮食损失量就高达500亿斤。”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张天佐表示。
造成农产品高损耗率的原因有哪些,农产品“走出去”还面临哪些难题,如何遏制农产品高损耗,增加农产品有效供给?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浪费相当于1亿多亩耕地产出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主要包括干燥、储藏、保鲜等诸多环节。多年来,由农户和专业合作组织自行完成加工的比重超过农产品产量的一半,由于设施简陋、方法原始、工艺落后,导致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品质下降。
据张天佐分析,我国目前粮食产后损失率在8%到12%,每年因此损失的粮食超过500亿斤;蔬菜每年损失率更是超过20%,其中,叶菜类损失率超过30%,初步估计,“每年我国只有60%到70%的蔬菜能得到有效利用”。
“农产品是鲜活产品,因此其产后损失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目前,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量很大,蔬菜每年消费量仅为产量的一半左右。在农产品供求形势紧张时,这种农产品产后损耗严重的矛盾就更加凸显出来。而在农产品产出旺季中,农产品从产区运至销区,在运输过程中如何降低成本,增加有效供给,对降低农产品产后损耗意义巨大。”
而根据农业部有关专家测算,我国粮食、马铃薯、水果、蔬菜的产后损失率分别为7%-11%、15%-20%、15%-20%和20%-25%,远高于发达国家平均损失率;折算经济损失达3000亿元以上,相当于1亿多亩耕地的投入和产出被浪费掉。
大量的产后损失,不仅严重侵蚀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础,也给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带来了压力和隐患。
农产品“走出去”难在哪儿
在农产品产后损耗中,物流短板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不足,尤其是冷链系统发展滞后,造成很多农产品运不出去也造成了农产品的损失和浪费。
“新鲜水果长途运输,容易损耗,还增加成本。”库尔勒火澜丹果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说,“订单不少,可火车排不上,飞机运不出,最终导致货物出不去。”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商务厅初步统计,新鲜果菜冷藏保鲜比例不到10%,运输费用占收购成本的20%—50%,平均损耗率超过20%。因为运距远和冷链物流的不足,使得很多产品过早采收,产品的质量不能保证。北京家乐福望京店店长张黎反映:“很多消费者一看到哈密瓜就以为是新疆产的,结果品尝后发现,口感不好、不甜,下次他就不会买了。”
专家表示,随着中国的日益国际化以及饮食习惯的改变,中国对冷链物流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统计显示,我国冷链仓储市场的年增长幅度将超过24%,成为行业领域目前增长最迅速的部分。近日,我国出台的《农产品冷藏运输发展规划》也将加速冷链物流市场的快速扩容。
然而,当前,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依然严重滞后于现实发展需要。
“当前,应扶持引导农产品流通体系尤其是第三方物流发展,促进农产品物流体系的专业化,降低农产品运输成本。与此同时,要增加农产品初加工水平,缓解农产品产区销区价格差异过大现象。而产区在发展产业时,也要提前考虑产销对接问题,把农产品的加工、储备能力和生产能力统一起来。”李国祥说。
高损耗难题有答案
“提高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能力对减少农产品产后损耗意义重大。”李国祥说,“如果内蒙古有足够的产地加工能力,将土豆加工成淀粉等产品,就不会发生此前的土豆滞销现象。”
针对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质量安全隐患突出的问题,今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5亿元,补助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通过财政“以奖代补”方式,扶持农户和专业合作社建设储藏、保鲜和干制设施,改善产地初加工条件,实现减少产后损失、增加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增收。
来自农业部的资料显示,中央财政补助项目实施区域包括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河南等11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奖励补助范围包括当年新建的马铃薯贮藏窖、果蔬贮藏库和果蔬烘干等三类设施。
“减损就相当于增供。”张天佐表示,初步估计,这些减损将相当于每年增加200亿到300亿斤的粮食供应;同时,科学储藏、保鲜、干燥还将有助于均衡市场供应、提升农产品安全性以及均衡淡季、旺季农产品市场差价等。
(本报记者 李 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