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04日 星期三

    和“地铁医生”一起上夜班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7月04日 10版)
    袁金武(左)和同事在工作中。

        7月1日,深夜12点,北京地铁积水潭站,结束了一天的喧嚣,深邃的轨道等待着它的“主任医生”

        北京地铁运营线路公司综合维修二项目部探伤部主任袁金武师傅和他的三个队员准时来到这里。

        眼前,这位年近半百的老师傅斜挎着一个四角被磨得破旧的黑色挎包,里面装的都是他的看家“宝贝”,手电、手锤、放大镜、镜子、各种文件材料一应俱全。

        听说记者来采访,这位有着25年轨道检测工龄的老师傅开始滔滔不绝。他说起了每天的工作流程,晚上9点半到12点前是工作准备,从12点开始进入轨道,四个人一组负责检修从积水潭到鼓楼这一段的地铁轨道,全程来回近4公里,凌晨三点半必须收工,因为在凌晨四点钟时地铁的接触轨就要恢复供电了,以保证第二天地铁的正常运营。

        刚过12点,两名队名跳进地铁轨道,手拿电笔在接触轨上“指指点点”。袁师傅说:“接触轨系统的电压有700多伏,虽然现在已断电,为了保证检修时的人员安全,在对地铁轨道进行检修前还是要测量一下接触轨是否残留有电量”。

        随后,三位检修人员把一个重达一百多斤的探测车抬下地铁轨道,卡在铁轨上拖着向隧道深处走去。“这台机器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向铁轨不间断的发射超声波,一旦铁轨内部存在有气泡,超声波便会返回到机器,报警信号随之响起。”袁师傅说。

        从积水潭站出发,袁师傅和队员们向轨道深处进发。此时,在标记为k97+75的位置,探测车的报警器突然响了起来,袁师傅立即拿出一面镜子放在轨道下方,用手电照着铁轨反复查看情况,并卸下轨道上的螺丝排查。原来,两条钢轨缝合处有细微缝隙。袁师傅说,这并无防碍,虽然很少检测到问题,但必须不厌其烦。

        他说,1988年,他从事地铁探伤工作还不到一年,执行西直门至积水潭外环的“探伤”任务,当他走到k119+50处,发现在钢轨上距离接头不到1米的地方多了一条轨缝,仔细一看,原来是钢轨断裂,着实让他吃了一惊。如果没看见这处重伤的话,那第二天地铁的行车就危险了……第一次检测出重伤损的经历深深地烙进他的心里,从那以后的20多年间他只要一上岗就时刻保持警惕。

        一旁的队员忍不住夸奖袁师傅:“医院是给人看病的,而我们袁师傅是给钢轨看病的,并且是内科外科兼修!”他说:“有的伤损藏在钢轨内部,外表根本看不出来。手工探伤讲究看、敲、照、听,在道岔和钢轨掉块这些探伤仪不起作用的地段,他只要手锤一敲,不出5锤有伤没伤马上就知道。”

        逐渐走到隧道深处,光线也愈发暗淡下来,袁师傅不时提醒记者注意脚下。

        1.9公里的线路,检测到一半时,时间已是晚间12点40分,袁师傅依然在一丝不苟地做着重复了千百次的工作。袁师傅笑着告诉记者:“你们现在来正好,要是冬天来吧,地铁里面会很冷,地铁里有排风口,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

        从事探伤工作25年,袁金武从初级工成长为高级工,行走2万多公里,在北京地铁2号线检出并处理重伤钢轨200多处。从2003年-2010年,他共检出重伤钢轨128处,平均每年达到15处,他所管辖的地铁区段20多年无漏检错检,无安全事故。

        已过凌晨2时许,记者与袁师傅一起,走完了当日全部检修路程。

        到今年底,北京将再新添四条地铁线,轨道交通总里程将超过440公里,每天高峰时段的客流量将突破1000万人次——正是千千万万像袁师傅一样的人们让这座城市变得温暖而美好。

        (本报记者 冯 蕾 本报通讯员 付 奇)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