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北京7月2日电(记者杜弋鹏、张景华)刚刚成功发射神舟九号飞船的长2F火箭,用了北京某企业的“独家”焊接有色金属材料,这种材料同样用在380公里时速的高铁列车动力电机上……就是这样一家顶尖的科技企业,十几年前曾因亏损停发了3个月工资。然而,不断的“创新”,使这家企业年产值已逼近10亿元。
在全世界都叫得响的中关村,2007年到2011年,企业总收入翻了一番多,增加值则从2007年的1569.9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3062.6亿元,占北京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5.9%增至19.1%。一些人赞叹:“这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也是个奇迹”,“创新的百米新纪录”。
日前,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在中共北京市第11次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有心人在阅读学习时,逢“创新”一词就在下面划重点记号,最后一数,共划了79处。
创新,为北京指明了发展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
北京市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李晓西谈到北京创新成果如数家珍:2011年,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890.3亿元,几乎是5年前的3倍,占全国交易额的39.7%,位居第一;2011年,北京市专利授权量为4088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5880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6.8件,继续高居各省市之首;2011年北京专利技术合同成交金额达139亿元,居全国之首,北京地区成为全国最大的专利技术交易枢纽中心;350家跨国公司在北京投资设立研发机构;100余家国内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在北京成立了“国际技术转移协作网络”,数量居全国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