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我一到赣州信丰县,正赶上和当地百姓一起欢庆《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若干意见》)的出台。这几天,信丰老表高兴得沸腾了。在赣州其他县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同事说,他们县的乡亲们也同样因此而沸腾。
谈及《若干意见》的出台,信丰县委书记廖长荣说:“很高兴中央把原中央苏区定位为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深加工基地,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这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遇,我们要把党中央的好政策化为自己的自觉行动。”
6月29日,西牛镇老屋场村老营塘组的乡亲们用放鞭炮的方式欢迎我们的到来。“《若干意见》是党新的好政策,这些好政策就是要让我们过上好日子。”村支部书记王光锫指着延伸到田野的一条新修公路对我们说,这条全长1.5公里、总投资36万元的公路是该村小组的“三送”干部(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了解村民诉求后设法带领我们修建的。“现在有了《若干意见》,我们要加大力度发展种植业。在种植水稻的基础上还要种植药材。”
得知《若干意见》出台的老党员黄训华说:“我是一个有30年党龄的老共产党员,虽然不能像前人一样捐躯,但也希望能够为党多做一些事情……”与黄训华一样,信丰一些群众生活还不富裕,但他们不等不靠,坚持为美好生活努力着,他们坚信:凝聚在党旗下,以后的日子一定能够越过越好。
村民黄礼斌则对自己的红色文化事业充满憧憬。早在2002年,他便开始筹集资金,在信丰县西牛镇105国道旁创办老区红军博物馆。《若干意见》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战略定位之一,就是建设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
谈及《若干意见》,江西省委常委、赣州市委书记史文清深感使命与担当,“《若干意见》的出台,对我们既是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更是重大历史责任和重大历史考验。我们将全面抓好学习、宣传、研究、对接和贯彻落实,把国家支持与自力更生结合起来,千方百计实现政策效应最大化,把中央交给我们的带领918万赣南苏区人民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光荣使命实现好,向党中央、国务院,向赣南苏区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光明网记者 郝魁府)
记者感言
董山峰:江西的南大门龙南县有独特的美。远处围屋群中,一首老的山歌传来,“哎呀嘞,豌豆开花心里红,盼望红军回家中,喂,喂!”当地农民山歌大王陈科发的队友们说:“日子好了,我们更喜欢唱山歌了。”说出这些乐观豁达话语的人们所在的龙南县,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刚过5000元,即使如他们在“十二五”规划中预想的那样保持较快发展,2015年也还达不到小康社会标准。但是,有山歌,有笑脸,有唱山歌的那份乐观豁达与平和,有“开放、崇德、自强、超越”的龙南精神,谁又能否认龙南百姓与日俱增的幸福感呢?
郝魁府:在中央新闻媒体记者赣州行的日子里,我感受并思考艰苦和劳累、大地和人民。我把这种感受和思考作为自己向中国共产党成立91周年的献礼。
彭景晖:在宁都县黄陂镇洪水重灾村山堂村的河堤旁,一群人正忙着装砂袋、搬砂袋、修河堤。大家铲的铲,扛的扛,挑的挑,干得热火朝天!在这里,有中央新闻媒体的记者,有当地干部群众,但外人很难分得清,因为大家都穿凉鞋、戴草帽,都晒得一样黑。这里的担子是条连心担,无论记者,还是干部群众,挑着的都是老区人民的幸福生活。一个砂袋有两百斤,我的肩留下红色的印痕,而真正让我感到肩头沉重的,是一双双老区人民对未来充满期待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