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事件:载人宇宙飞船——神舟九号近日传来喜讯,它与天宫一号成功实施第一次手控交会对接。该任务由航天员手动控制完成,这意味着中国已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具备建设空间站的基本能力。
笔记观点: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无尽的空间中,写满人类自身从古到今的守望期待,现代人借助科技的力量,延长了自己的手和脑。
太空中,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都以每小时2.8万公里以上的速度运行。在交会对接过程中,一个很小的误差也会将飞船抛到离目标飞行器很远的地方。因此,神九航天员将手控交会对接比喻为百米穿针,也颇传神。
空间距离真是奇怪的东西。距离产生美,也产生硕远无边的联想。人在空间的渺小,只是作为一个“点”而存在的。在这个点之外,有无数的终端,引发冥冥漠漠的想象。如汉代张衡《四愁诗》,即谓他“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从之梁甫艰。”四方广远之处都令他牵挂不已,但因距离的关系,不能亲往详察,故而引发长叹。
路远莫致,徒怀忧心。庄子的逍遥游,有其虚设的远方,北海、南海,以及迁徙的鲲鹏,都是想象力对人类自身局限的补偿,是渺小人力的硕大外延。
古人彷徨山泽,仰望星空,往往生发终极思索。他们隐隐约约对世界的起源、自身从何而来有所感知,对宇宙的描述和认识别有一种深刻。这当然不是说古人的知识信息多过现代人,但他们的智慧得于大自然的襄助,从而疏离感较少以至于无。故白居易说“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钱锺书先生说苏东坡的诗文用典波卷澜翻,绝少重复,但人生如梦这个意思却一用再用,不厌其烦。最新科学研究表明,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4.3光年,即40万亿公里,也即光速单程一趟也要四年多,而目前发现的最远的星系是130亿光年,宇宙的浩瀚,连想一想都会令思维望而生畏。但经典物理学的相对论又证明,宇宙时空是可以改变的。当物体运动接近光速时,其他物理条件就会发生变化。唐人诗谓“洞里仙人方七日,千年已过几多时”,“自是人间一周岁,何妨天上只黄昏”,这一类句子不胜枚举。钱锺书先生赞扬《西游记》中“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的说法有“至理”,乃因其与现代科学发现不谋而合。
“大地山河微有影,九天风露寂无声。”(元代,杨载《宗阳宫望月》)近代思想家宋述先生有诗说,“恒沙世界安可极,无量金石总消泐,吁嗟大地尚非坚,何况区区动与植……”他们对心境、物境的摹写,极具时空感,而且深切体悟到空间的无穷无尽、时间的无始无终,对宇宙天体的宏越浩瀚而在现实中却难以思议的征象颇有觉察,且隐隐与现代科学的结论相吻合。他们是如何解释人之渺小与宇宙混沌无际的矛盾呢?那就是思维方面的“一念三千”,恰如柳宗元《法华寺石门精室》所说,“小劫不逾瞬,大千若在掌;体空得化元,观有遗细想。”这就是人脑极限发挥的思索形态了。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星河如此浩瀚,地球只是一个微渺的“点”。无尽的空间中,写满人类自身的守望期待,倒也不奇怪,只不过现代人借助科技的力量,延长了自己的手和脑。
神九飞船以2.8万公里以上的时速运动,在洞悉宇宙奥秘方面,以当今顶尖科技成就,又迈出一大步,令人不禁流露孺慕的喜悦。但古人遥深而高远的念想,与现代高科技的发达其实并不矛盾,对于漠漠无尽的宏深宇宙,古人的天空想象与认知似在提醒今人,要对宇宙增一层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