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6日是国际禁毒日,今年禁毒日的主题是:抵制毒品,参与戒毒。近年来,全球毒品持续泛滥,毒品产量居高不下,毒品制造、走私、贩卖活跃,国际毒情的发展变化对我国的影响不断加大;同时,国内滋生、诱发毒品违法犯罪的消极因素依然存在,禁毒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但持续开展的禁毒人民战争,使我国筑牢了拒绝毒品的防火墙。
■禁毒人民战争成效显著
6月19日,经过3个月侦查取证,湖北麻城警方成功摧毁了以李某、涂某等人为首的贩毒团伙,抓获涉案人员5人,打掉吸毒窝点5个,查处吸毒人员15人,缴获麻果2500余颗,冰毒10余克,毒资9万余元,涉案车辆1辆。
2005年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领导指示精神,按照国家禁毒委员会的统一部署,以禁毒预防、禁吸戒毒、堵源截流、禁毒严打、禁毒严管五大战役为重点,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广泛深入地开展禁毒人民战争,有效遏制了毒品来源、毒品危害和新吸毒人员的滋生。
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提供的资料显示:2005年至2011年,全国共破获毒品刑事案件47万起,缴获各类毒品150余吨;全国共强制隔离戒毒162万余人次,责令社区戒毒人员21万余人次,社区康复人员15.7万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6月26日开始施行的《戒毒条例》,是继我国颁布实施《禁毒法》之后制订的又一部重要禁毒法规。它最大的亮点,就是用法规的形式明确规定了“以人为本、科学戒毒、综合矫治、关怀救助”的戒毒工作原则,确立了我国戒毒工作的指导理念和发展方向。
截至2011年底,全国累计登记吸毒人员179.4万名。2008年以来,滥用海洛因人员占吸毒人员总数比例逐年下降,由77.5%降至64.5%。100多万名禁毒志愿者活跃在禁毒一线,国内非法种植罂粟基本禁绝。
■“金三角”地区毒品对我国危害减弱
2011年10月,震惊海内外的湄公河“10·5”惨案发生后,中方积极主导建立中老缅泰湄公河流域执法安全合作机制,并在机制框架下具体建立了情报交流、联合巡逻执法、联合整治治安突出问题、联合打击跨国犯罪、共同应对突发事件合作机制,一举摧毁了以糯康为首的特大武装贩毒集团。
按照我国政府在第20届禁毒特别联大上提出的“广泛参与、责任共担,全面实施综合、均衡的禁毒战略,重视替代发展”的原则,我国与缅甸、泰国、老挝等20多个国家签署了禁毒合作谅解备忘录;逐步加强与中亚、南亚、东南亚以及欧美国家的执法合作,联合破获了“邵春天案”、“陈伟华案”、“蔡爱山案”等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的跨国毒品大案,有力打击了境外贩毒组织的嚣张气焰。
国家禁毒委员会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中老、中缅边境已建成和在建边境联络官办公室4个,在情报交流、追逃、人员递解、替代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初见成效;建立完善了中缅中央、省邦、州县三级禁毒合作机制;与泰方联合举办了打击西非裔贩毒团伙研讨会,推动建立点对点联合查缉机制。
截至目前,中央财政共落实境外替代种植发展专项资金3亿元,累计替代种植面积300多万亩,并向“金三角”地区禁种烟农提供了大量粮食和药品援助,有效缓解了禁种烟农的生计困难。现在,对我国危害最大的“金三角”地区罂粟种植面积大幅下降。
■合成毒品犯罪成主要趋势
与鸦片、海洛因等传统毒品相比,合成毒品更易成瘾,且毒性强烈,合成毒品滥用者易出现兴奋、狂躁、抑郁、幻觉(尤其是被害妄想)等精神病症状,从而导致行为失控,造成暴力犯罪和艾滋病、性病传播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当前,合成毒品违法犯罪正成为毒品违法犯罪的主要趋势。
各级公安机关对此高度重视,铁路、交通运输、民航公安机关、海关缉私以及公安禁毒、边防等相关部门和警种积极完善“陆海空邮”立体查缉网络体系,最大限度地堵截合成毒品入境和内流,先后破获了“2·24”海上走私冰毒案、“8·20”特大系列跨区域制贩毒案、“12·02”特大制贩毒案等一系列合成毒品犯罪大要案件,摧毁了一批合成毒品犯罪团伙和网络。
易制毒化学品本身不是毒品,但它是制造合成毒品的原料及配剂,在制造合成毒品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多年来,为从源头上遏制制毒活动,我国始终坚持从严管理的方针,一直在各边境地区和出入境口岸开展“双向查缉”工作,严厉打击走私、非法买卖易制毒化学品违法犯罪活动。
目前,全国已逐步建立易制毒化学品管理信息系统,对易制毒化学品生产、经营、流通环节实施了信息化管理,有效防范了易制毒化学品流入非法渠道。开展禁毒人民战争以来,通过严密查缉共缴获6675吨易制毒化学品,通过国际核查共阻止5807吨易制毒化学品出口。(本报记者 王昊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