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县开展了“富民型”基层党组织创建工作。蟠龙乡法那村是该县41个试点村之一。一年多来,村党支部强化“富民优先”理念,立足基层党组织这一基点,创先争优,有力撬动起“富民”的杠杆。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9年的3700元增加到2011年的6700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2700多元。
“跟着支部奔致富,少走弯路走大路”
法那村辖8个村民组,868户3559人。2011年底实有党员55名。去年以来,这个村的群众纷纷要求入党。村干部们形容法那村出现了“入党热”。有几个村民不会写申请,就自己口述,请副支书朱勇光代笔,完成了入党申请,被纳入了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对象。
是什么促使老百姓这样想入党?村民们回答,“跟着支部奔致富,少走弯路走大路”,“党员觉悟高、能力强,谁都想和他们一样。”
朱旭光曾经是嗜赌如命的赌汉,原本还算不错的家景一天天败落。在村支部的引导帮助下,毅然戒了赌,凭着自己灵活的头脑,做生意、种蔬菜、办养殖,这两年每年收入10多万元,建起了700多平方米的小洋楼。去年他萌生了入党的想法,并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妻子,结果夫妻俩一起向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经过一年的考察培养,今年双双被吸收为预备党员。
支部+党员+制度 撬动“富民”杠杆
支部书记李昌辉是个能人,2005年外出从事小规模房地产开发,个人资产200多万元。2007年,在乡亲们的一再劝说下,他把自己的资产全部盘典,回到村里参加选举,高票当选为村主任,2010年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村党支部将“带领致富”和“带头致富”作为工作核心,提出了“农业兴家、旅游旺家”的发展思路。16名村组干部和6名后备干部全部参与包组、联户、交友,千方百计为群众创业致富想办法、出点子、找路子、跑项目、要款子。为推进结构调整,村里成立了专业协会和合作社,采取“支部+协会+农户”的模式,带动500多户农户开展特色养殖和果蔬种植;引进投资960万元的“万头养猪基地”项目和投资4500万元的精淀粉加工项目,解决了村里100多人的就业。
支部坚持重点扶持一批有条件的党员先富起来,全村有70名党员参与创办或领办项目,党员创业带富示范户从2009年的6名增加到2011年的33名,涌现出种植养殖大户20户、农家乐经营户10户、运输户12户等一批党员创业带富典型。先富起来的党员在支部的引导下,每人与3到4户群众结对交友,帮助发展蔬菜生产、果树栽培、农家乐和乡村旅馆经营,带动近500户农户创业兴业。有党员的示范带头,群众工作也好做了。在一旅游项目征地拆迁过程中,一些群众有想法,共产党员朱进松第一个站出来表态:“征地先征我家的,拆房子先拆我家的!”全村所有党员都站出来表态,给群众分析项目建设的好处,征地拆迁工作很快得以推进。
村干部底气足 老百姓心舒畅
一些村干部坦言,过去没少被群众误解、遭群众骂。不是不想把工作做好,条件差、基础弱,“手长衣袖短”是一方面,眼界窄、路子缺也是一方面。所以群众不满意。这些年国家加大投入,惠农政策接连出台。农村发展快、农民实惠多,村里出现了新气象。大家这样描述:以前,清早出门,常常遇到村前寨后在争吵,现在,村民碰面问的是致富路子,鸡毛蒜皮的事不再去计较;以前,村里壮劳力几乎走空,剩的尽是老弱妇孺,现在,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回乡创业,农村不比城里差;以前,村组开会十有八九召不齐,现在家家户户赶起来,民主议事、技能培训打脱一样都不行;以前,上级领导来视察,总怕群众提意见、唱反调,现在,村干部底气足,老百姓心舒畅,盼领导来促发展、看变化。
村民顾建平种过菜、打过工。前年,通过政府无息贷款的帮助,办起了“造纸人家”农家乐。开始时生意门可罗雀,一筹莫展之际,从市委办下派到法那村担任第一支书的付金刚闻讯,自掏腰包从城里请一帮朋友来体验、回去“打广告”,又四处奔走给“造纸人家”做宣传。一年下来,顾建平赚了30万元,收回了全部成本。从一个农村娃成长为一名共产党员、创业带富能手,目睹法那村翻天覆地的变化,亲身享受到党的惠民政策,顾建平心里一直无法平静。他用当地水城调自创《再唱山歌给党听》作为“造纸人家”的特色节目,迎接八方来客,表达对党的感情——
唱支山歌给党听,党是我们亲母亲。
费心费力抚养大,成长路上不放心。
您怕我们负担重,皇粮国税全免征。
又怕我们生大病,医疗保险来支撑。
孩子读书全免费,您让百姓放宽心。
美好家园全建成,城乡差距半毫分。
惠农政策抓到位,处处都是新农村。
您的好处说不尽,再唱山歌表表心。
……(本报记者 龚 亮 本报通讯员 贵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