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既有利于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改善社会风气,促进城市发展,也有利于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温暖民心。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六大以来,特别是中央文明委制定下发《关于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以来,在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的组织协调和强力推动下,志愿服务活动在全国城乡越来越广泛地开展起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议要求“学习雷锋常态化”,志愿服务精神与雷锋精神共享着众多的核心元素,当代雷锋精神在志愿服务中得到传承。从泉城义工、“管得宽”志愿服务队、“陶老师”工作站,到关爱农民工、西部文化建设、关爱空巢老人等,志愿服务活动已经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融入到精神文明建设各方面,成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新的生长点。各地志愿者们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着“奉献、共享、和谐”的志愿服务精神,用心浇灌着城市精神文明之花。
■ 志愿服务活动关爱特殊群体
关心帮助困难群众和特殊人群,始终是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的重点领域。近年来,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题,各地广泛开展了关爱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农民工、残疾人等系列志愿服务活动。
截至2011年底,全国已有70多个城市启动“百万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2000多个社区开展活动,近百万空巢老人得到关爱;全国已有86个城市和105家中央企业组织开展了关爱农民工志愿服务活动,中国志愿服务基金会募集8000多万元资金,为各地开展关爱农民工活动提供经费支持。
■ 志愿服务工作更规范
志愿服务工作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对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中国现代志愿服务事业的兴起得益于一系列重大的社会事件,近几年来,逐渐发展为常态化、多样化、专业化的社会服务工作,服务水平也在日渐提高。
目前,围绕志愿服务的工作目标、工作重点、工作机制、工作模式、工作氛围营造、志愿者参加志愿服务的动力等六个方面,相关部门开展了理论和实践问题研究工作。其中,调研报告《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已收编至《中宣部机关调研报告选编(2011年)》。为维护志愿者权益、规范志愿者行为、提高志愿者素质、宣传和培育志愿文化,2011年4月26日,中华志愿者协会在京成立。
■ 志愿服务文化更自觉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志愿服务传递爱心、传播文明、关爱他人、回报社会,传承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志愿服务文化是志愿服务活动的内核和精髓,是推动志愿服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力量源泉。
近年来,通过全国优秀志愿者和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网上推荐、征集志愿者心得体会、优秀志愿者典型报道、言论评论、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展现志愿者的良好风貌和高尚情操,广泛普及“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增进了全社会对志愿服务的认知认同,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志愿服务意识,使得志愿服务逐步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和生活方式。“有时间做志愿者,有问题找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版文字 龚 亮
本版图片 中央文明办提供
近年来重大事件中的志愿者
●2008年北京奥运会 12万名赛会志愿者、40万城市志愿者、上百万社会志愿者、20多万拉拉队志愿者,共170万人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贡献力量。
●2010年上海世博会 8万名园区志愿者、10多万名城市服务站点志愿者、近200万名城市文明志愿者,为世博盛会提供优质服务。
●2010年广州亚运会 8.5万名亚运会、亚残运会赛会志愿者,50万名亚运城市志愿者,7万名亚运志愿者信使,超过100万名市民参与的“大拇指行动”,为亚运会提供“有特色、高水平”的志愿服务,展示文明进步形象。
●2011年深圳大运会 2.2万赛会志愿者、25万城市志愿者和100万社会志愿者,人数超过127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