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27日 星期三

    均衡之路

    追求优质,没有终点

    ——北京海淀区努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作者:郜建星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27日 14版)

        海淀,地处北京西北部。说起这里的教育,人们都知道,名校云集,名师、名校长众多。然而,也许有人不知道,在海淀区北部,还有占全区53%的地域面积属于农村,这里城乡教育差距还比较明显,中小学校际之间发展也不够均衡,使海淀区在推进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中深感任务艰巨。

     

        面对困难,海淀区委、区政府采取资金、政策倾斜、布局调整和资源配置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不断扩大区域义务教育,优质教育资源的规模,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

     

        名校辐射,让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容

     

        “工作很艰辛,但是又很幸福,因为我们的工作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了优质教育!”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第二分校校长刘卫民话语中承载了过去两年来她和同事们共同的付出。

     

        这所地处海淀区城乡结合部的学校,曾是一所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2009年,海淀区教委与人大附中签订协议,委托后者管理。与一般意义上的名校办分校不同,这种托管,让一所薄弱学校“换了汤也换了药”——两校除了教材、进度、评价“三统一”外,人大附中丰富的资源平台也向附中二分校敞开:学校教师到人大附中听课学习,每周与人大附中的教师共同备课,参加人大附中各种教研、科研活动。

     

        如今学校已经声名鹊起,生源和质量发生了较大改变,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2010年以来,海淀区政府充分发挥现有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有效地发展和培育了新的优质教育资源。先后委托人大附中、一零一中学、首都师范大学附中、清华附中等名校管理或承办了数所农村或城乡结合地区的学校。同时,按照“相邻合并、强弱联合、名校承办”的原则,加大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力度,促使优质教育资源分布更加合理。目前,全区由名校承办或集团化办学建设的小区配套学校已有20余所,有效缓解了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矛盾。

     

        此外,北部地区5所小学、2所中学、8所幼儿园的规划方案也已完成。未来几年,这些新校将成为海淀农村地区新的教育亮点,而整个北部地区将发展成为海淀区新的优质教育资源聚集地。

     

        力保均衡,教育投入向农村和基础相对薄弱学校倾斜

     

        背靠群山,前拥苗圃,海淀北部新区实验中学就坐落在海淀区西北角的苏家坨镇。作为一所普通农村初中校,一所曾经招生困难、教师不愿来的基础相对薄弱学校,如今已是脱胎换骨:学生中考成绩连续多年在全区农村学校名列前茅;合唱团连续11年获得全区一、二等奖;2010年体育中考加试成绩全市第一……这一系列变化得益于政策支持。

     

        近年来,海淀区将新增教育经费的20%以上用于农村地区教育投入并逐年递增,累计投入专项资金3.6亿元,重点用于提高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教师工资补贴和培训费以及校园修缮改造等项目。由于政策不断向农村地区倾斜,海淀区已经出现了教师向农村地区回流的现象。

     

        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是推进海淀区教育均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因而,海淀区不断完善资金和政策倾斜机制,着力提高这些区域的教学质量。

     

        2012年,海淀区政府进一步加大义务教育阶段投入,增加的资金很大一部分投向农村校、基础相对薄弱学校和特殊困难群体。其中,1.14亿元专门用于资助困难家庭、弱势群体子女、残疾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

     

        练好内功,加强名师培养力度促优质均衡

     

        均衡发展、教育公平,说到底是落实在软实力上——更多教师得到专业发展,各校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所有学生才能享受到真正的优质教育。

     

        从2005年建立至今,海淀区名师工作站已发展成为由18个学科组、134位导师和379位学员构成的全区骨干教师的庞大阵容。

     

        海淀区培养名师、名校长实行“一盘棋”,在思维方式上突破了以学校为单位,探索区域教育资源共享,使有限的资源在流动、共享中产生了增量——名师工作站探索导师和学员、学科组、工作站三方互动的培训方式,扩大了全区名师群体规模;优秀校长培养基地的培训范围逐步扩大,通过“影子培训”等途径发挥名校长的理念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兼职支教、“名师指导团”等教师柔性流动方式,使区内校际间校本培训协作体实现真正协同,协助农村校和基础相对薄弱学校教师改进教育教学。

     

        如今,海淀区的小学中有44所区级素质教育优质校,全区一半以上的小学生在这些学校就读。

     

        作为一个拥有18.6万义务阶段受教育学生的教育大区,海淀区“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优质教育”的承诺,响当当、沉甸甸。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