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党中央对理论界和学术界提出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时代课题。文学理论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打造文学理论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既是我国文学理论自身科学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加快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迫切要求,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
什么是文学理论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即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学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呢?总体来看,这是一种综合的、高品格的文学理论话语形态,其基本内涵包括三个方面,即民族性内涵、科学性内涵和大众性内涵。其中民族性是底蕴,科学性是核心,大众性是价值取向,只有在这三者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形成文学理论学术话语体系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其一,民族性内涵。它要求在我们的文学理论学术话语体系中首先要蕴含我们中华民族的特性,要求葆有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质的独立和尊严。民族性话语是一种综合性话语,它既延续传统,也反映现实;它既有民族精神的主脉,也汲取外来思想的营养。民族性话语是我们的精神故乡,同时它又具有一种结合时代精神和世界眼光的创新性和开放性。我们谈及文学理论学术话语的民族性,并非一味强调传统,更不是要关门造车。对于外国的文学理论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有所批判、有所吸收;既不可全盘接受,也不可形式主义地接受。外国的文学理论必须和中国的民族特点相结合,要有一个民族话语、民族思维的转化过程。只有经过这个过程,外国的东西才能转化为具有民族形式的东西,才能成为民族性的有机营养成分。
其二,科学性内涵。即中国的文学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必须主张客观真理,主张理论和实践相一致,正确把握对象及其规律,在把握其精神价值诉求的前提下,对我国文学现象作出准确而系统的理论阐释。对于我国丰富的古代文论遗产,要进行科学整理,既要尊重它们,给予它们一定的科学的地位,同时,又要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以之作为当代文论思想开拓发展的重要资源。文学理论的科学性话语也是一种综合话语,与自然科学话语体系不同,它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结合,是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结合,是客观性与精神性的结合,是事实性与价值性的结合。我们把握其科学性内涵,不能排斥其人文性,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正是体现在这种综合形态的独特性上。
其三,大众性内涵,即人民性内涵。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学理论都应是群众的理论,是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理论,而绝非少数精英文人的理论。因为能够真正代表中国,并为中国的存在和发展奠定基础的是人民群众。学术话语体系要是中国的,首先必须是中国人民群众的,其话语系统必须接近民众,与劳动群众血肉相连。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的讲演中曾说:“有些天天喊大众化的人,连三句老百姓的话都讲不来,可见他就没有下过决心跟老百姓学,实在他的意思仍是小众化。”《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可谓文学理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范本,它没有深奥难解的术语,没有佶屈聱牙的长句,没有形式主义的套话,更没有拖沓冗长的废话,其文风通俗简洁、明晰有力、说理透彻、生动活泼,自然形成了与它的“为人民大众”的内容相适应的“为人民大众”的形式。脱离群众的文风,其内容也必然是脱离群众、与群众相隔膜的。而这样的文学理论显然不是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文学理论。当然,这里的大众性也是综合性的,它主要体现为普及与提高的综合,由普及向以普及为基础的提高不断运动的动态性综合。这是为中国的文学理论自身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二
为什么要打造文学理论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呢?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文化强国建设日益推进,包括文学理论在内的哲学社会科学日益走上国际学术舞台,学术交流和学术对话日益成为常态。这里面蕴含着巨大的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契机。我们要建设我们的共有精神家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学术交流和学术对话,打造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是势所必然。
打造文学理论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是文学理论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从现代学术史上我国文学理论的发展趋势看,其基本规律是:从一定阶段上的发展到借鉴外来思想,从借鉴外来思想到反思性回归,从反思性回归到更高阶段上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于西方的文学理论的借鉴和吸纳达到了一个很繁盛的程度。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文学理论界就已经有学者开始探讨中国文论的“失语症”与“话语重建”问题,中国文论“失语症”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现实问题,由于我们独立自主的文学理论话语体系的缺失,以至于在一些方面,一些人离开西方文论话语就不能阐释文学现象,就成了“学术哑巴”。中国文学理论要突破这种困扰,重新掌握文学阐释的中国话语权力,就必须重构话语,构建文学理论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推动文学理论学术话语体系从反思性回归到更高阶段上的发展。
打造文学理论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是其发挥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功能的必然要求。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特定文化、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吸引力展现出来的一种说服力量和感召力量。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把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和价值观重要载体的文学理论发挥着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功能,也是文化软实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文化软实力之所以是软实力,就在于它对本民族价值观和国家意识形态的承载,而强调和弘扬文学理论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实质上就是在强调和弘扬蕴含其中的民族价值观和国家意识形态理念。而这显然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必要方面,也是文化软实力建设对文学理论学术话语体系的基本要求。
打造文学理论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是中国文学理论走出去的必然要求。文学理论走出去,深入开展对外交流,努力扩大我国文学理论在国际学术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文化强国建设的诉求。交流意味着对话,对话意味着不同学术话语体系的相互借鉴、相互启迪、相互吸收和相互发展。只有立足于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只有首先是中国的,然后才有资格在世界舞台上与其他不同民族的文学理论学术话语体系进行交流借鉴。鲁迅先生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中推动文化发展更应遵循这样的基本原则。中国的文学理论只有立足于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才会是中国的,才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彰显其独特魅力,才能为中国文化走出去作出更新更多的贡献。
三
那么,怎样才能打造出文学理论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呢?这就要求我们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做到继承传统而不保守、与时俱进而不猎奇、视野开阔而不媚外。
要始终坚守民族文化立场。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发展,任何一种民族文化要想不被淹埋或吞噬,就必须确立起精神文化品格的鲜明的独立性或区别性,就必须始终坚守民族文化立场。在当代中国,坚守民族文化立场,首先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特质。广大文学理论工作者要始终坚持和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其作为文学理论创造的自觉遵循。坚守文学理论创造的民族文化立场,还要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内涵的传承。我国历史文化传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提升中国文学理论的国际影响力,推动其学术话语体系创新,必须充分展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内涵,体现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和文化建设的最新成果,绝不能照搬别国的文学理论模式。如果抛弃历史传统,割断文化血脉,疏离核心价值体系,文学理论的发展就会迷失方向和目标。
要始终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实践,尤其文学实践,是文学理论创新的源泉,一切优秀的文学理论精品力作,都是在与实践、特别是与文学实践的紧密结合中创造生产出来的。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正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阶段,我国文学事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波澜壮阔的改革进程,如火如荼的发展实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主旋律,既呼唤文学的繁荣发展,也为其繁荣发展提供了较为充分的条件。文学理论应在这个文学创作的大发展大繁荣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要坚持联系生活、联系作品、联系人民,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创作生产出对生活有思索、对作品有阐释、对人民有关怀的文学理论学术作品,用文学理论的中国学术话语体系解读中国、解读中国的文学现象,不断概括出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的、开放融通的文学理论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
要始终以积极态度对待外国文学理论。世界在变化、时代在发展、实践在推进,强调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学理论学术话语体系,必须坚持沿革与对话、坚守与汲取、传承与开放的统一,坚持承续民族传统、植根伟大实践、秉持开放包容。要积极借鉴和吸收世界上其他国家文学理论学术话语体系的优长,坚持海纳百川、融会贯通,开创文学理论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新风貌、新气象。在与外国文学理论的比较和对话中鼓励原创、激发活力、提倡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积极创新,着力增强我国文学理论的说服力、吸引力、阐释力,推出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精品力作,增强中国文学理论的国际影响力,扩大中国文学理论的话语权。(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马建辉、王晓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