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杨文学的新作《沂蒙长风》,既用真实确凿的历史叙事呈现了沂蒙精神的内涵,又艺术地揭示出了沂蒙人民的大义大爱与人性之美。
《沂蒙长风》用历史的长镜头,全景式地展现了沂蒙人民自抗日战争至今为国家、为民族同时也是为他们自身而展开的生存抗争与选择。在这一长镜头的远景端,立着的是那些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以“红嫂”、“红哥”之称而获得历史命名的平民英雄群像。他们不仅送子打鬼子、送夫上战场,而且做军鞋、磨军粮、拥军支前、救护伤员,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伟大的时代洪流之中。作品不仅让读者再次领略到了在扩军大会上勇敢地喊出“谁带头报名参军,俺就嫁给谁!”的“识字班”班长梁怀玉,将未婚夫送上战场而终生守候在婆家的李凤兰,以及18岁就被推为支前拥军模范直至晚年仍坚持拥军的胡玉萍这样一些红透全国的“红嫂”们的动人风采,而且如数家珍地细细讲述了众多尚未被人挖掘的动人故事,让读者记住了用自己的乳汁救护重伤员却长期不被人知的哑女明德英,将八路认作自己的男人却把自己真正的男人留在日寇屠刀之下的普通农妇单学花,让媳妇将寄养在家里的八路孩子奶大养胖却致使女儿病饿早夭的村支书李德……而今,尽管战争的硝烟早已消散,然而,记忆不老,他们用一腔热血激扬挥洒出的绚丽生命之舞却永远地定格在了中国革命历史的壮美画卷之上,历久弥新。
在《沂蒙长风》历史长镜头的近景端,活跃着的则是解放之后的和平建设年代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沂蒙山人的典型。1960年前后,沂蒙山人响应领袖一定要把淮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在国力虚弱的困难时期,靠激情燃烧,靠仅有的镐头、铁锨、手推车等简陋工具,靠肩挑人抬车推的原始劳动方式,在八百里沂蒙山上大兴水利,建起了几百座水库。当时兴修水利是按照军事管理的制度组织民工队伍的,任务艰巨,条件艰苦,许多人因为在寒冷的冬天里赤脚站在冷水里挖土施工落下了严重的烂腿、烂裆病,不少女性则因在冷水里施工而导致终生不孕,还有因施工放炮和居住工地失火等引发的伤亡事故。这一切,沂蒙山人民都心甘情愿地面对了。但是大兴水利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许多山区村镇的优质粮田被滔滔库水无情吞噬,许多家庭不得不开始痛别故土转投他乡的移民生活,以至于饱尝生活的艰辛。而为了保护水源,让临沂城区人民喝上干净的库水,2009年,蒙阴大型水库云梦湖又停止了库区人民赖以发家致富的网箱养殖,一向以奉献著称的老区人又开始了第三轮奉献。作者以沉实而又不无凝重的笔触,既写出了沂蒙老区人民在坚决执行修建水库和保护水源的上级决定时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也没有回避由此而带给他们自身的生存困境与苦楚。然而有着光荣传统的沂蒙人民都没有把自己的付出作为向党和国家伸手的资本,而是努力改变自身的生存处境。《沂蒙长风》的最后一章,写了费县南部山区朱田镇宁家沟村老支书孙士元、名扬全国的平邑县九间棚村支书刘嘉坤、沂南县界湖镇南村村主任李凤德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新时代传奇。
《沂蒙长风》用历史的长镜头拍摄下的是一批顶天立地的沂蒙人,他们浑身土气,却又散发出一股沂蒙人特有的精神气质,这就是沂蒙人的无私奉献精神。虽然沂蒙精神也在与时俱进地不断充实、扩展、丰富着自己的内涵,但其核心一直都是无私奉献。杨文学在《沂蒙长风》中着意演绎和深情礼赞的正是这种精神。无私奉献就意味着付出乃至牺牲,意味着付出不图回报,牺牲无怨无悔。在他们身上,显示出了宽广宏大的人生胸怀。
(作者为山东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