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26日 星期二

    走进王坪红军烈士陵园

    《 光明日报 》( 2012年06月26日   05 版)
    王坪红军烈士陵园。 马希荣摄

        日前,扩建后的四川省通江县王坪红军烈士陵园正式开园。出席开园仪式的有解放军总政治部、成都军区、四川省、民政部等部门的主要负责同志,还有原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元帅、副总指挥王树声大将、参谋长倪志亮中将、政治部主任周纯全上将、政治部副主任傅钟上将、红四方面军33军军长王维舟、师政委洪学智上将等的后人。

        1932年冬至1935年春,红四方面军为保卫和发展川陕革命根据地,先后组织了多次战役。徐向前元帅在《历史的回顾》一书中写道:“红军在进入川陕边区到撤出根据地的近两年半时间里,几乎有两年时间都在进行战争。”据统计,在这一时期,共有73631名红军指战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1934年7月,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在川陕革命根据地首府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修建王坪红军烈士墓。直到今天,王坪红军烈士墓仍然是全国唯一由红军亲手所建,以纪念牺牲战友的红军烈士陵园。

        思念

        61岁的王建刚已经为王坪红军烈士陵园义务打扫卫生20年,对陵园的一草一木,他都再熟悉不过,用他的话说:“来祭扫的人只要说出烈士的姓,我就知道他的墓在哪儿。”

        1932年11月红四方面军入川,王建刚的父亲、当年不到10岁的王成现也参加了红军,负责送信和看护伤员。万源保卫战打响以后,伤员源源不断地从前方送过来,担架队人手不够,王成现参加了担架队,八个“细娃儿”抬一副担架。从前方战场到设在通江县沙溪镇王坪村的红四方面军总医院,要走两天山路。王成现出发时特意穿了一双新草鞋,回来时草鞋全磨烂了,脚底板打了一个大血泡。

        一次,王成现奉命外出送信,3天后返回通江时,红军已经开走了。王成现成了流落红军。解放后,王成现隔三岔五总爱到烈士陵园里转悠,在那儿回忆当年照顾红军伤员的情景,还有那些在医院牺牲的红军战士的年轻面孔。临终前,他叮嘱王建刚:“你是红军后代,记着常去给红军烈士扫扫墓。”

        20年来,王建刚一直记着父亲的嘱托,成了烈士陵园一名不领工资的员工。闲暇时,王建刚喜欢对游客讲述当年红军的故事。王建刚的故事里,有历史,有传说,更有思念。听他讲的人总是很多。

        寻亲

        2011年清明节,已过耳顺之年的吴为牛第一次到王坪红军烈士陵园祭扫爷爷吴展的坟茔,此时距吴展牺牲已经将近80年。

        吴展,1901年生,与徐向前元帅同为黄埔一期学员,入炮兵科。1927年参加广州起义,任独立营营长,同年入党。1928年,任广东海陆丰苏维埃工农民主政府委员。1930年,回上海在中央军委工作。1931年赴鄂豫皖苏区任红四军第十师参谋长。1933年春在四川通江牺牲。吴展参加革命以后,只回过一次安徽老家,留下一张在黄埔军校学习时的照片。吴为牛对爷爷的全部印象就是从这张照片开始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吴为牛对爷爷的思念越来越深,他多次计划到通江寻找爷爷的坟茔,可是因为各种原因,这个愿望一直未能实现。

        2010年末,吴为牛突然接到安徽老家的电话,说爷爷的坟茔找到了,就在他牺牲的地方——四川通江王坪红军烈士陵园。2011年的清明节,吴展的三支后人分别从北京、济南和合肥在四川王坪烈士陵园汇合,他们是吴展的次子吴方宜一家,外孙女舒翎一家,以及长孙吴为牛、孙女吴华和吴华的儿子吕喆。

        那一天天空有些阴沉。吴华和舒翎抬着一个大花篮慢慢拾级而上,花篮由112枝菊花编织而成。白发苍苍、已经82岁高龄的吴方宜面对墓碑,面对自己才两岁时就离家参加革命的父亲说:“爸爸,这是我第一次叫你爸爸。”然后他对着墓碑说了长达40分钟的话。这是隔着时空阴阳两界的父子间的对话,性格内向的吴方宜把自己的思念对着父亲的墓碑一股脑儿地倾诉出来。

        吴为牛捧起从安徽舒城老家带来的泥土撒在吴展墓上。吴华扶着墓碑哭着说:“爷爷,这是我们第一次叫你爷爷。”其他人也都在吴展墓上撒上一把家乡的泥土。

        吴展继续长眠在王坪红军烈士陵园中。舒翎说:“这里有爷爷那么多的战友,爷爷不会孤单。”

        扩建

        最早的王坪烈士陵园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张琴秋设计并书写碑文的纪念碑,二是40名红四方面军军、师、团职干部的陵墓,三是安葬着7800多名红军烈士遗体的红军集墓。总共占地6亩。陵园落成那天,张琴秋指挥参加悼念仪式的红军官兵和当地群众齐声高唱《国际歌》,向烈士告别。1935年,红四方面军撤离川陕革命根据地,地主还乡团返回王坪后,对烈士陵园掘墓毁棺,鞭尸焚骨。王坪村的村民于深夜将纪念碑偷出来埋在附近水田下,纪念碑才得以保存下来。

        全国解放后,当地群众将纪念碑从水田下挖出来,使之重见天日。1952年,通江县人民政府作出决议,恢复王坪烈士墓和墓碑。从那时起到2002年,达县地区、通江县、巴中市又先后10次拨专款扩建和修缮烈士陵园。

        2011年,大规模的烈士陵园修缮扩建工程开始。施工过程中,巴中市委书记李刚33次深入工地现场指导规划设计。通江县100多名干部昼夜坚守在一线岗位。按照工程总体规划,通江各处散葬的红军陵墓要统一迁入王坪烈士陵园。散葬烈士起棺迁葬时,当地群众自发聚拢起来,排成长队,人人胸戴白花,含泪挥手向英烈告别。

        扩建后的烈士陵园占地350亩,除原有的烈士纪念碑、将帅墓碑和红军集墓外,又增加了无名烈士纪念园、“铁血丹心”广场,千秋大道、陵园牌坊、祭奠平台、烈士纪念廊等内容,园中安葬的烈士人数增加到25048人。其中无名烈士纪念园中安葬的是新迁入陵园的17225名红军烈士遗骸,每人立碑一座,墓碑通体洁白,不着一字,唯有碑身正面中央刻有一颗红五星,象征着红军烈士对革命无限忠诚的高洁品质。背靠青山的王坪红军烈士陵园气势恢宏,庄严肃穆。

        徐向前元帅之子徐小岩将军在刻有“红四方面军英勇烈士之墓”字样(张琴秋手书)的纪念碑前伫立良久。他说:“20多年前,我执行父亲遗嘱‘将骨灰撒在大巴山’时,曾从飞机上远远眺望过这里。这次是我第一次来王坪陵园凭吊先烈。站在烈士墓前,我想起战争年代,想起为革命献出宝贵生命的红军先烈。”

        王树声大将的女儿王宇红表情肃穆地从烈士纪念廊走下来,她说:“扩建陵园功德无量,先人们和后人们都会感谢的。”(本报记者 罗京生)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