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组合体成功进行了首次手控姿态调整试验,为几天后的手控交会对接做好了充足准备。
当航天员手动控制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在太空“牵手”时,飞行器的飞行状况如何,设备工作是否正常,航天员的生理状况如何,这些都是必须要掌握的数据,那么,地面技术人员如何获得这些数据?记者采访了北京飞控中心总体遥测岗位工程师姜萍。
“这些都要靠飞行器下传的代码来判断。”姜萍说,地面控制中心收到这些代码后,必须交由相关技术人员解读,解读之后,才能明确这些代码的具体含义。
姜萍所在的遥测总体部就承担了解读这些代码的工作。“遥测参数都是抽象的二进制数据,我们的解读工作就是把这些二进制数据变成具体的飞控信息。”姜萍说,“遥测总体工作是整个飞控工作的最前端,所有的飞控工作都依赖于它提供的状态展开,每一个参数的处理都至关重要。作为技术负责人,大到任务状态、每种飞行器工作机理,小到每一个遥测参数的处理方法和显示形式,都要了如指掌。”
姜萍本人也承担了大量飞行器遥测参数的解读和设计工作,她告诉记者,此次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有了航天员的参与,新增加了手控对接任务,在整个过程中,航天员生理参数、穿舱活动的实时监视、手控指令的解析判读,新状态、新变化都会通过二进制代码的形式传回地面控制中心,再由地面控制中心进行解读。
“增加了手控交会对接新任务,有航天员参与后,数据量会成倍增长,计算方法也增加到了几十种。”姜萍说,“为适应载人交会对接任务新需求,我们采用新的设计模式开发了飞船重要事件自动监视判断系统,把重要飞控事件中重要参数挑选出来,自动监视判断,减少了因人为因素带来的不准确性、滞后性。”
针对手动对接协同复杂、监视要求高的特点,姜萍说,他们还设计了手控交会对接综合监视页面,涵盖了航天员、组合体姿态等十几个监视页面,实时清晰再现飞行器和航天员的状态,一旦出现故障,能及时从数据中准确判断设备在什么部位出现了什么问题,为地面决策指挥提供支持。(本报记者 詹 媛 本报通讯员 姜 宁 谢 波 本报北京6月2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