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儿泉林纸业造纸用大量秸秆,让我找到了一条生财之道,‘秸秆打捆机’就是我的‘摇钱树’。”这两天,山东省高唐县高寨子村村民界立新忙活了起来,因为正值麦收时节,他的“秸秆打捆机”着实派上了用场,挣了不少钱。
界立新所说的泉林纸业是高唐县的一家造纸企业,该集团通过科技创新,自主研发了秸秆造纸的新技术,形成了“秸秆—纸浆—浆制品—有机肥”这一节能环保的“泉林模式”,为秸秆找到了“用武之地”,让这个身价低微的“草根一族”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
以前的小麦、玉米秸秆,往往都烂在地里,分文不值,现在是又造纸还造肥,身价倍增。精明的界立新盘算着这是一个好生意。2009年,他投资6万元购买了秸秆打捆机,开始从事小麦秸秆回收,两个麦季下来,不仅收回了打捆机的成本,还净赚了4万多元。
泉林纸业的“以草代木”,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创新,为造纸业找到了可持续发展之路,将会有效扭转当前我国森林资源匮乏、造纸产业对木浆进口依存度过高的被动局面。
“用秸秆造纸,不仅催生了秸秆收购业,带动了秸秆收储和运输物流业发展,而且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让农民实现了不离乡、不离土致富。”泉林纸业办公室主任燕玉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每亩秸秆产量460千克,每吨秸秆价格240元计算,农民每亩可增收110元。
为保障公司的原料供应,泉林纸业通过建设布点、推广麦草自动打捆机、肥料换秸秆或给予农民收购补贴等方式,建立了“企业+合作社+千吨点”三位一体的秸秆收储网络。燕玉祥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已在安徽、江苏、吉林等粮食大省及临近的聊城、济南、济宁等地区建成21个秸秆专业合作社,千吨点建成600个。2011年已加入合作社的千吨点收储能力达30万吨。
在人们的传统印象中,造纸企业是污染大户,然而在泉林集团却看不到一滴污水。
日前,记者到泉林纸业实地探访时看到,与排污口相连的生物指示池内鱼儿时而自在游弋,时而追逐嬉闹,见此情景,同行的一位记者脱口而出:“排污口里鱼儿欢。”陪同记者采访的燕玉祥微笑着赶紧纠正道:“这是总排口,不是排污口。”说话的同时,边用手指着挺立在身后的蓝色标识牌:总排口,流进马郏河,20公里自然降解。
燕玉祥分析说,草浆造纸与木浆造纸的根本差异,在于草浆中硅含量高,所以产生“黑液”。泉林创新在于研发了新式备料、置换蒸煮等先进工艺,可以把黑液“抽”出来,把产生的黑液制成有机肥,从而解决了造纸工业黑液、白泥的污染问题。
今年3月5日,国家发改委决定,核准高唐县泉林纸业有限责任公司总投资106.06亿元,年处理150万吨秸秆综合利用项目。据介绍,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可年处理秸秆150万吨,生产本色麦草浆60万吨,以制浆过程产生的“黑液”为原料,生产50万吨有机肥,这将进一步提高秸秆的利用率。
本报记者 赵秋丽 特约记者 李志臣 本报通讯员 朱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