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与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
《公司法》和《党章》对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做了原则性规定,主要精神就是坚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保障国有企业党组织有条件的开展活动,履行国有企业党组织的职责,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提高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国有企业科学发展。
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三大优势的有机结合。我们建立的是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制度,这种制度设计要发挥三个优势:一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优势。它要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运作规律来改造国有企业,把构成企业竞争力的各种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二是国家控股的优势。国家作为最大的股东,声誉度高,富有资源,是国有企业发展的强大后盾,是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三是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党组织的政治优势主要有政治引领优势、思想优势、组织优势、作风优势、群众工作优势等。这种优势也是国有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把这三个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国有企业才会形成实实在在的核心竞争力。
党的建设创新是提高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国有企业党组织在坚持党建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和创新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为国有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政治、组织保证。但面对21世纪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特别是国有企业的深刻变化,企业党建工作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现代国有企业发展的地方。如有些同志对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深刻,忽视企业组织中党的建设,导致党建工作被弱化和边缘化;有些地方和企业党的建设体制创新滞后于企业的改革发展,党建工作缺乏活力。唯有加大企业党建的创新力度,才能提高企业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企业党组织的政治影响力。
推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创新,关键是把党组织的政治影响力与企业的领导力、执行力、监控力、创新力、凝聚力相结合:一是政治影响力与领导力相结合。明确党组织在法人治理结构中的地位和职责,建立和完善党组织的工作机制,有利于正确处理党组织和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关系,形成中国特色的现代国有企业领导体制;建立和完善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的制度,有利于国有企业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避免或减少决策失误,提高企业的决策能力;建立和完善坚持党管干部和人才原则的制度,有利于国有企业培育、凝聚优秀企业家和优秀人才,提高企业选人用人育人能力。二是政治影响力与执行力相结合。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方法和载体创新,激发党组织的活力,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领导干部的示范表率作用,是提高企业执行力的有效途径。三是政治影响力与监控力相结合。创新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方式方法,提高民主生活会的质量,有利于加强对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的监督;强化纪检监察工作,并与监事会、工会、财务、审计和风险控制等监督相结合,有利于打造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监督体系,形成监督合力。四是政治影响力与创新力相结合。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是创新的世纪。创新力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指导下,国有企业党组织所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已经成为企业创新的先锋,把党组织的创新优势与企业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营销创新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创新力。五是政治影响力与凝聚力相结合。推进党组织思想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创新,并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有利于国有企业凝聚人才,充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员工的幸福指数,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员工也得到发展,从而提高国有企业的软实力。
实现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现代化
党建体系系统化。运用系统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对党建工作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打造协调和谐高效的党建管理体系。
党建制度规范化。党建工作的制度需要梳理、调整和完善,使之成为企业管理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与中国特色国有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形成企业党建工作的制度体系。
党建工作信息化。利用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开展党建工作,如在网上建立网络党校、开办党建论坛、办好党建网站,等等。
党建管理精细化。运用企业精细化管理方法开展党建工作:党组织领导层在部署工作时要精细化;执行层要精细研究设计载体;党建工作考核要精细化。
党建动力长效化。以发展党内民主为载体,以健全民主制度为保障,尊重党员的民主权利,逐步形成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民主选举、民主评议、民主考核、民主监督机制和党员关怀的机制,激发党组织和党员的创造精神,做好党建工作。建立和完善党组织活动经费制度,从物质和精神上鼓励党员党建创新活动。
党建互动品牌化。在党建创新过程中,要打造品牌党员、品牌支部、品牌班组、品牌活动,使党建品牌理念深植于党员和员工心中,使党员增强荣誉感、自豪感,使员工能够在企业党建品牌感召下凝聚在党组织周围,展示团队精神,展示基层党组织的新风貌、新业绩。
党建方法载体人性化、时代化。如,倡导全员参与,党建产品质量管理,党建工作绩效管理,员工亲情管理等等。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