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22日 星期五

    讲中国的故事给世界听

    ——来自上海国际电影节的思考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22日 05版)

        第1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日程过半,中国电影和世界的关系成为绕不开的话题。“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电影节电影论坛一开场就引起激起的讨论。

        在曾执导《双旗镇刀客》、《炮打双灯》等经典影片的导演何平看来,这是一个好的变化。从前几年电影人总在谈投资、谈钱,到如今谈内容、谈创作,越来越多的电影人开始回归电影的本体,急切希望“寻找一个感动全世界的中国故事”。

        找一个好故事

        “中国电影产业正处于成长期,还没有进入成熟期。”上海电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如是评价中国电影:产量迅速增长,优秀作品不多,影响市场竞争力提升;影院迅速增长,电影票价偏高,影响观众人次的提高;票房迅速增长,盈利模式狭窄,影响资本投入的效率;企业迅速增长,高端人才不足,影响产业发展的持续。

        日前发布的一项针对中国电影国际影响力的调研显示:一部中国电影都没看过的外国观众超过了30%,仅看过1-2部中国影片的外国观众近20%。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状况不容乐观。

        今年引人注目的中美电影新协定签署,美国分账大片由20部扩展到34部,每个月影院的排片表上,至少有两部到三部美国商业大片直接跟中国影片竞争。

        中国电影如何突出重围?如何用电影向世界展示“中国梦”,让更多人感知一个真实、鲜活、完整的中国?

        “找一个好故事”——业界给中国电影开出了这样的“药方”。的确,好故事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一个好故事,可以让投资人掏钱,让电影公司运作,让影院派上尽可能多的银幕,让观众买票进场。 

        导演冯小刚坦言:“找一个好故事,是所有导演和编剧最为焦虑的事情。”在他眼中,好故事是“走出来”的。好故事一定是从生活中来,在行走的过程中,故事才得以不断丰富,人物沿着自身的轨迹生长,这样的故事才结实,才丰满。

        冯小刚同时提醒,中国电影强大的背后一定是中国的强大,中国电影不应急于把故事讲给世界听,“与其挖空心思期望得到外国人的认同,不如平心静气地审视自己。把故事讲好,才是当今中国电影所欠缺的。” 

        著名作家刘震云则认为:“比寻找故事更重要的是见识。一个作者、一个导演能否写出或拍出好的作品,呈现故事的宽度和深度,一定和他的见识联系在一起。”在他看来,见识首先体现在生活上,懂得尊重生活,尊重朋友,尊重每一个细节。

        中国电影在为竞争力和影响力焦虑的同时,或许应该首先反思创作的习惯和态度。

        用诚意讲故事

        什么样的故事是好故事?如何才能找到好故事?“从人的角度、从社会的角度去观察,才能发现故事。”何平认为。

        冯小刚则强调,好故事是“酿”出来的,而不是几个聪明人坐在办公室、宾馆里用“化学勾兑”的方法做出来的。

        中国从不缺少故事,无论是深厚历史文化的滋养,还是转型期社会带来的急剧变化,每天都在孕育新的故事,老故事也能发出新枝。关键在于,是不是有足够的诚意去发掘故事,讲出新意。

        上海电影近年来作了一系列积极尝试。今年2月,沪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之龙年闯关》和3D版《大闹天宫》共同占据了全国的寒假电影市场,两部影片票房就超过两亿元。

        上海炫动传播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杨文艳表示,从2009年至今,“喜羊羊”系列已累计创造5.25亿元票房,成为国产动画电影的最高票房纪录保持者。在她看来:“有了好故事,加上高水平的制作和专业营销,中国动画电影的大市场,十个喜羊羊也容纳得下。”

        3D版《大闹天宫》则由上海电影集团“借船出海”,将上世纪60年代经典水彩画风描摹出的“美猴王”,与当前大热的3D技术“联姻”,蹦上了国际大银幕,成为中国传统故事在国际市场引起共鸣的成功案例。

        为了鼓励更多的电影人沉下心来讲好故事,上海在全国率先设立了电影精品专项资金,每年扶持3-5部重点精品影片的拍摄和制作,扶持4-5部新人新作。只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弘扬民族精神,体现优秀传统文化,有较高思想、文化内涵的优秀作品,无论出自国有企业,还是民营影视公司,都可享受到来自政府的强有力支持。

        扶持政策的实施,激发了上海电影的活力,吸引了各地的影视资源在上海聚合。2012年,上海从事电影制片的企业已由2010年的20余家,上升至80家。“上海制造”的电影,正在形成认真讲故事、耐心做精品的良好氛围,项目操控和产业运作方面的国际化水准有了很大提高。

        可以说,好故事,酿的不仅是生活,更是每个电影人对电影、对观众、对社会的诚意。

        讲好自己的故事

        如何把故事讲好,让更多人爱听?电影在今天承担着至关重要的文化传播功能,电影节好比文化的“丝绸之路”,为世界各国的电影提供了交流对话的平台。

        本届电影节金爵奖评委、导演张扬认为,好莱坞的市场冲击之下,国产片最紧要的任务是突出自己的个性。“全世界电影都面临好莱坞电影的冲击,中国导演应该去做关注自己国家的文化、语言、现实、历史,有自己特点的东西,这些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都会得到认可。”

        法国影评人米歇尔·傅东也认为:“好的故事要和现实生活有一定关系或者产生某种对照,我们的电影要承担起阐释社会变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功能。”

        电影节期间,上影集团发布的“2012原创电影项目”引起热议。从2009年起,上影集团就将“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作为原创电影创作的目标。即将投拍的《魔咒钢琴》是上影集团利用全球影视资源的一次重要突破。影片改编自中国作家贝拉的同名小说,上影集团特别邀来好莱坞金牌制片人迈克·麦达沃伊担任制片人,将二战时期犹太人在上海的中国故事搬上银幕。

        任仲伦说:“电影产业竞争的舞台是全球性的,我们要用开放的心态促成合作,借助国际电影产业运作模式和技术手段,让中国故事走向世界。” 

        这也是上海电影的鲜明特点。坚持原创,讲好故事,在世界格局中接受挑战、赢得发展。在电影多元化风貌日渐被消弭的当下,反映多元文化的诉求更为迫切,这样的探求值得肯定。

        本报记者 颜维琦 曹继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