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以安南节度使、同平章事朱全昱为太师,致仕。全昱,全忠之兄也,戆朴无能,先领安南,全忠自请罢之。
——《资治通鉴》卷二六五·《唐纪》八一
这段话的意思是,朱全昱以其弟之权势得节度使、同平章事之职,但“戆朴无能”,最后也只得“致仕”退休。
在中国历史上,对于人才的认识一直存在着德与才的矛盾,司马光对此有精辟的阐述,肯定了德的重要性。我们也认为德是相当是重要的,但是才才是根本的。无才而任官职者只能害人害己。没有才能为官,地方的治理难有成效,对于一方的民众而言是误人之举,而自己也只能是疲于应付,却无有成就。
战争时代是国家非常时期,交战双方对于德的评价各有各的立场。而才在此时而言具有绝对意义,有才者,易得胜。且“胜者王,败者寇”,以才智胜人是王者,他们控制话语权后都会把自己宣传为是有德之人。在和平时代,社会相对稳定,道德需有相对统一的评价标准,国家也需要有德、有才之人治国。只有德才兼备,才能最有利于政权稳固,临民施政,而这又显然不是一件简单易行、信手拈来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