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项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50余项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90多次获总部和军区表彰……一串串数字,折射出南京军区某部近年人才“星团计划”的光辉。
超前,点燃星光熠熠
如何在高尖端领域角逐中赢得先机,做到先人一步、胜敌一筹?南京军区某部政委翟卫平深谙其道:超前培养,为未来战争储备大量人才。
该部党委从战略高度制定人才“星团计划”,全面谋划高技术人才方阵建设蓝图。他们实施专业技术人才成长个性化设计、订单式培养,每年选调多名技术干部进入军地高等院校进行深造,还主动与清华、北大等高校取得联系,定向培养部队紧缺的尖端型专业人才。这里的高职专家、学科带头人平均年龄不到36岁,近20余个课题组全部由80后科研人员组成;每个年轻的面庞下面都有一颗强大的心,推动着一个个科研难题的解决与突破。
“星团计划”带出“熠熠星光”。这里的100名“星级”年轻专家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作用,每人都带一支5到6人的小团队,凝心聚力、集智攻关。近年来,该部有7人次荣立一等功,13人次荣获军队专业成果一等奖,1人获全军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1人被列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当选全军英模代表。2005年、2011年,部队两度被评为全军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竞争,激发无限潜力
“科研‘新生代’的迅速崛起,得益于南京军区某部党委打破陈规、不拘一格任用人才。”部队长徐永根一语中的。
在这个部队,每一项科研课题的领军人物都有“A角”和“B角”两个人选。“AB角”到任后,该部党委密切跟踪科研进展情况,并根据负责人的工作实绩进行评审。第一次评审没通过,党委提出警告,如果第二次仍未通过,则直接让“B角”顶替“A角”。
“AB角竞争择优”,逼着两名课题领军人你追我赶,搅活人才培养一池春水。
高级工程师任卫红,作为“B角”很快脱颖而出,在一次重大课题中挑落“A角”,提前2个月完成科研任务。几年来,她主持完成全军某系统重点科研项目8项,解决了近百个技术难题,在30余项全军某系统重点项目科研中发挥关键性作用。因科研能力突出,综合素质拔尖,她连续3次提前晋升技术等级,被评为军区优秀中青年科技人才和全国“三八红旗手”。该部还试行课题组长“PK上岗”制度。一旦“PK”成功,可在整个单位范围内申请调配所需的人员与装备。
这种新机制让科技干部爆发出惊人潜力。年轻干部陈全“PK”成功后,短短几年就带领团队完成重大科研攻关项目7项,成为科研中坚力量。
破格,突破成长瓶颈
南京军区某部党委不拘一格,大胆启用人才。“创新是科研的灵魂,机遇是时间的递减函数。领导用人切忌求全责备,‘等等再看’。一‘等’,也许什么都等没了”,副部队长王宝灿说:“人的黄金时段很有限。能否成才,基本就看毕业后的三五年到35岁以前。”
年轻干部李联峰就成长于科研攻关的“黄金年龄”。他毕业两年就连续担任两项国家级核心科研项目的课题组组长,并取得突破性进展,两次荣立一等功,被军区评为“何祥美式爱军精武标兵”。
交流,激发创新动力
这个部队的人才交流记录表明,仅2011年,他们就有213名干部有换岗交流经历,约占总人数的21%。
该部政治部主任毛维敏认为,打破单位和专业界限,开展岗位间培养性交流,可有效激发大家的创新动力。他们每年进行各处队、各科室之间的跨岗大练兵,调动大家工作积极性。同时,组织机关与基层干部的纵向交流任职,为干部的成长进步积蓄后劲。为进一步提升干部的能力素质,该部先后派遣20余名干部到军地同类单位交叉代职,学先进技术和优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