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多处地方出现秸秆焚烧现象,致使部分城市空气质量明显下降,甚至导致航班延误、取消。据环保部发布的120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日报显示,6月10日这天,江苏省南京、苏州、扬州、镇江等共7座城市出现污染天气,该省环保部门表示,这是由于各地焚烧秸秆,加上静风、高温、低压等不利扩散的气象条件造成。由此,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问题,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来自农业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秸秆理论资源量为8.4亿吨,可收集资源量约为7亿吨,品种以水稻、小麦、玉米等为主。并且,我国的粮食生产带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山东、江苏、安徽、江西、四川等13个粮食主产省(区)秸秆理论资源量约6.15亿吨,占全国的73%。
这么多的秸秆如何利用?去年11月,国家发改委、农业部、财政部发布了《“十二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在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棉杆等单一品种秸秆集中度高的地区、交通干道、机场、高速公路沿线等重点地区,围绕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利用等领域,实施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示范,大力推广用量大、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实施一批重点工程。到201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要超过80%。一句话,就是要依靠科学技术手段,来“扑灭”焚烧的秸秆。
值得欣喜的是,一些围绕农作物秸秆“做文章”的最新科技创新成果,目前在实践中已被逐渐应用,并进入产业化阶段。近日,由山东稼禾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秸秆全元素利用生产线在山东沂南县投产,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该项目依托的“以秸秆为原料,联产纤维素、乙醇、复合肥”等自主创新技术,均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它应用生物发酵、逆流萃取等独创工艺,将植物秸秆进行全元素分解,降解、提取秸秆中的低聚糖、纤维素、矿物质,并以此联产出高纯度乙醇、有机肥、纸浆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了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循环利用。有关专家表示,这一技术路线,顺应了国家相关的产业发展思路。
然而记者了解到,秸秆综合利用目前在实践中还面临着许多困惑:一是秸秆用之为宝、弃之为害的理念还没有深入人心,资源化、商品化程度低,区域间发展不平衡;二是国家已出台的一些鼓励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农民直接受益的不多,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秸秆综合利用企业普遍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综合利用产业化发展缓慢,要实现国家提出的201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超过80%的目标,任务相当艰巨。
本报记者 胡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