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15日 星期五

    四川青神3万农户靠竹编“编”出幸福生活

    《 光明日报 》( 2012年06月15日   03 版)

        本报讯(记者蔡侗辰、危兆盖 通讯员姚永亮)今年45岁的四川青神县农民宋美湖,幼年时因患小儿麻痹症,走起路来不方便,但他靠自己一双灵巧的手,编织竹编艺术品,不仅“编织”出了自己的楼房、门市、厂房,还创办了美湖竹艺公司,带领几十名残疾人、农村留守妇女从事竹编生产,年创产值500多万元。

        市场上,一根竹子仅能卖10元左右。但青神县农民通过把竹子加工成又薄又细的竹丝后再编成栩栩如生的艺术品,一幅作品便能卖到1万元、十几万元甚至上百万元。

        在今天的青神县,已有3万户、6000余农民像宋美湖一样从事竹编生产,年人均收入3万多元。不少农民靠竹编“编”出了小洋楼、“编”出了小轿车、“编”出了新农村的幸福生活。2011年,青神竹编产品实现销售收入近3亿元。目前,青神竹编产品销售网点遍布国内各大城市,并远销欧、美、澳以及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据悉,青神县于2000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全国唯一的“中国竹编艺术之乡”。青神县竹编始于战国时期,历史悠久。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传承与发展,“青神竹编”创造性地将艺术性、观赏性和实用性融于一体,逐步实现传统手工艺、竹篾特质与文化艺术的完美结合。特别是通过近年来的创新发展,已经形成了平面竹编、立体竹编、竹编套绘三大类八大系列3000多种的产品体系。2009年,随着堪称华夏一绝的彩色竹编在青神县问世后,“青神竹编”更是以其新、奇、特、绝的神韵而“艺甲天下”,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青神县也因此成为国际竹藤组织确定的国际竹编手工艺培训基地。

        为进一步把竹编产业做强做大,带动更多的农户通过竹编增收致富,青神县从去年起依托竹编品牌优势和基础,正式实施竹编产业强县战略,并从竹编产业规划、基地建设、人才培养、资金投入等方面抓起。今年,青神县已举行了竹编产业发展誓师动员大会和竹编产业技术工人“千人培训计划”,第一期353名学员经3个月的竹艺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严格培训后考核合格,取得了劳动就业部门颁发的竹编《职业技能培训合格证书》。同时,《青神县竹编产业发展规划》获四川省政府通过,总投资约30亿元的国际竹编艺术城即将开建。

        青神县委书记黄国清告诉记者,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成规模、五年大变样”的总体要求,到2016年,青神县将初步形成现代竹编产业体系,基本建成以竹编文化为核心,集竹编工艺品生产、竹制品加工、竹编艺术博览、竹文化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国家AAAA级景区;将青神竹编艺术申报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产业从业人员达到5万人,培训竹编产业工人10万人次,培养竹编技师1000人以上,人均竹产业纯收入每年增收2000元;竹编产业总产值达到35亿元,竹编产品出口达1亿美元;竹林面积达15万亩。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