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15日 星期五

    校园里的绿色风景线

    ——厦门大学国防生党支部思想政治教育纪实

    《 光明日报 》( 2012年06月15日   03 版)

        10年,510人。这是他们的全部。

        如果说,用这样两个数字归纳十年的成绩有些简单的话,那么以下这些数字则记录着他们的骄傲与辉煌:毕业党员408人,占毕业生总数80%,有些专业毕业时甚至达到100%;58人被上级组织评为优秀党员、优秀团员,11个党支部立项被福建省教育工委评为优秀“立项活动”;127人次在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全国机械设计大赛等各级学术竞赛中获名次;一个志愿团队被授予全国“志愿服务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他们便是厦门大学国防生,厦门大学校园里一道亮丽的绿色风景线。

        从“V”形思想中走来

        2008年9月,18岁的陈韬考入厦门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成为一名光荣的国防生。刚穿上军装那会儿,这个从小就怀有强烈军人情怀的浙江男孩心里被“自豪感”填得满满的,“感觉自己和其他学生不一样,走路时腰板挺得特直”。

        但随着训练任务的不断加重和管理要求的愈加严格,那股准“军人”的新鲜劲儿慢慢消失殆尽,尤其是看到周边非国防生过着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时,更加重了陈韬心中的不平衡感。“私底下,我会想,为什么我们的大学生活要过得这样单调?这样到底值不值?”

        与陈韬有着同样“困惑”的还有他的准“战友们”。一个从峰顶到谷底再到峰顶的“V”形思想和情绪波动路线——这是大部分国防生的共同心理。南京军区驻厦门大学选培办主任黄平说:“陈韬,不是特例。”

        由谷底拉至峰顶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国防生们从对自身身份的迷茫到坚定从军之路的转变。黄平将此称为“铸魂励志”的教育。“创新理论奠基、党史军史铸魂、核心价值励志、形势政策明理”。围绕这“二十四字”,该校国防生党支部花心思、做文章:围绕“一个支部一个堡垒、一个小组一块阵地、一名党员一个标杆”目标,党支部选用专门教材和辅导材料,把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作为国防生必修课程;创办《红星闪闪》、《南强军苑》等支部刊物,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坚定国防生献身国防的理想信念。

        目光定格在军人身上

        初夏的一天,记者和南京军区驻厦门大学选培办干事金振宇驱车1个半小时来到被誉为“海上练兵模范连”的驻漳某部看望厦大2008级国防生的100多名学生。他们正在这个以敢打硬拼、善打恶战而著称的部队训练。

        这项持续三个多月的部队实地训练是厦门大学国防生培养“3.5+0.5”中0.5的一部分。据介绍,“3.5+0.5”的培养模式由南京军区驻厦门大学和集美大学选培办首创。金振宇说,之所以推出这样的模式,主要考虑国防生身兼大学生和军人的双重身份,在三年半完成学业的基础上,利用半年时间进行部队实训,有助于国防生胜任部队第一任职。

        在校内,同样也有这种军人角色训练环节。厦门大学及选培办在国防生中推行“模拟连机制”,在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及医学院三个学院各成立一个模拟连,设置连长、指导员等角色,由学生担任,“模拟连”上设置党支部,指导“模拟连”开展活动。

        大学之前一直不太爱说话的张中双亚,在成为厦大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一名国防生后,不仅于2011年当上支部书记,还在自己学院的“模拟连”上担任指导员,与大家交流成为工作需要。慢慢地,他开始变得开朗健谈,组织和管理能力也得到明显提升。

        (本报通讯员 王炳华 李 静 本报记者 马跃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