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15日 星期五

    专家访谈

    依托农家书屋 推动全民阅读

    ——访新闻出版总署印刷发行管理司司长、农家书屋办公室主任王岩镔

    《 光明日报 》( 2012年06月15日   02 版)

        “农家书屋工程计划‘十一五’期间在全国建立20万家农家书屋,到2015年基本覆盖全国所有行政村。随着工程的不断深入实施,农家书屋扶农惠民的作用日益显著,中央要求今年实现农家书屋工程全面竣工。按此部署,新闻出版总署加大力度,要求十八大前完成农家书屋工程建设任务,确保60万家农家书屋全部投入使用。”

        ——王岩镔 

        记者:新闻出版总署计划在十八大前完成农家书屋工程建设,目前进展如何?

        王岩镔:建设农家书屋是为了解决农村的公共文化服务问题。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增加农村文化服务的总量,缩小城乡文化发展的差距。各地农家书屋抓住了六中全会的有利契机,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进度。我们农家书屋的标准配置是每家不少于1200个品种、1500册图书,20种报刊,100种电子音像制品,目前各地普遍高于配置标准。

        在建设上,新闻出版总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全国已经建成农家书屋50余万家,还有9万多家农家书屋正在紧锣密鼓的配送。总署抓进度的同时,狠抓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程序,就是验收督查。我们的方法主要是抽查,对一些省(区、市)进行了暗访,不打招呼,进村入户,看看书屋到底建得怎么样,书到村没有,是不是真的投入使用了。

        记者:农家书屋建设完成后,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

        王岩镔:面临三个问题:

        第一个是长效机制。“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继续按每个书屋每年给予2000元的标准作为后续的补充资金,这样就能为农家书屋不断补充出版物。

        第二个是后续资金的使用。目前,我们考虑两个方法。一个方法是发“书券”。农民可以拿“书券”去买自己想要的书,这样更能满足阅读需求。另一个方法是扩大书目范围。我们把当前最好的出版物,按照政经、科技、文化、生活、少儿等门类,制定一个范围比较大的书单提供给农民,由农民自己选择。

        第三个是怎么管。我们行政管理的触角只能到乡镇,无法深入到村里,只能依靠当地的党支部和村民自治组织,他们的重视程度是书屋能否管理好的重要因素。目前很多书屋管理员是老人、妇女、残疾人等,他们对书屋管理尽心尽职,如果在村委会的合理经费支出中给他们发放一些补贴,将更有助于农家书屋的长效运行。当然,最好能在村里设立文化专员,统筹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管理,东部有的省市已经开始尝试。

        记者:农家书屋工程全面竣工后,将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

        王岩镔:我们接下来要做的就是依托农家书屋,推动全民阅读。

        2009年,我们举办了“农家书屋工程公益海报征集宣传”活动,收到的作品中有很多非常感人的内容。我们在海报上打出“两万块钱就可以改变一个村的文化生活”,以唤起人们对农村文化的关注。获奖作品在街道、车站等地张贴,起到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

        2010年,我们举办了“我的书屋,我的家”——全国农家书屋阅读讲演活动,各地反响强烈,农民群众踊跃报名参加,各地举办了上千场比赛,从最简陋的村委会办公室到省电视台,给农民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台,把农民读书活动办得红红火火。最后我们在北京举办了颁奖晚会,并在中央台播出,向全国观众展示当代新农民读书成长的风采,场面很感人。很多老乡自发跟着前来,让我们看到了建设农家书屋的意义和价值。

        这样的活动我们会继续搞下去。建设农家书屋对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改变我国农村文化面貌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希望全社会都能关注农村文化、关注农民阅读,支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让这项公共文化服务工程牢牢扎根农村。

        (本报记者 李 苑 刘 彬)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