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15日 星期五

    “就是需要这样的学术争鸣!”

    《 光明日报 》( 2012年06月15日   07 版)

        “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搞登月计划?地球海水里的氘能供人类用几亿年,这些都还没利用起来,跑到月球挖氦-3?”中科院院士何祚庥抛出对探月计划的一连串质疑。在中科院第十六次院士大会举办的综合性主题学术报告会上,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刚结束“中国月球探测初步成果与太阳系探测的初步设想”的报告,就被何祚庥“将了一军”。

        “探测月球,最基本的就是要在国际空间探测上取得话语权。如果不去探测,那我们就会丧失发言权,更别提争取自己的权益。”欧阳自远回答。他说,探测月球的费用并不是天文数字,不会影响国民经济发展。在探测过程中,航空航天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利用,还会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对于在月球上寻找氦-3的问题,欧阳自远虽然赞同地球上的氘足够人类使用,“但在我接触的科学家中,也有很多人和您有不同看法。”欧阳自远认为,氢的另外一个同位素——氚,在地球上却不多,而且氘和氚反应产生中子,大量中子的释放对于环境并不好。“因此,就有科学家建议,能不能找另外的同位素来替代氚,这就是氦-3,氦-3是稳定的元素,能够持续地利用。”欧阳自远说。

        是否应该从月球运回氦-3?两位院士也各有不同观点,何祚庥认为从月球上运回氦-3,耗资巨大,并不值得。欧阳自远却认为现在并不能断言“不值得”,“根据国际上的设想,一架航天飞机运一次,能解决全中国一年的能源问题,这样看来,运回氦-3在理论上是成立的。”欧阳自远说。

        两位院士的学术之争,观点交锋激烈,言语间却能感受到他们对彼此的尊重:“对不起”、“这个观点存在分歧”、“有不同观点是很正常的”……报告会的主持人、中科院学部科普和出版工作委员会主任朱作言院士说:“这真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报告,科学进步,就是需要这样的学术争鸣!”

        (本报北京6月14日电    本报记者 齐 芳  詹 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