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党的十六大报告
■ 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
6月,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梁建增就开始琢磨将在下一个早春播出的节目——《感动中国》。
他浏览着网页。“‘最美教师’张丽莉成功接受植皮手术”、“万人长街送别‘最美司机’吴斌”……近来,这两个名字不断出现在观众来信里,同事、朋友也一再向他推荐。而他和《感动中国》制作团队,早已将太多太多这样的“好人”收入备选库,等待着将于10月启动的评选。
《感动中国》10岁了。10年来,常有人赞美它“点亮了爱的火把,照亮了前进的方向,带来了奋斗的力量”。面对赞誉,梁建增想得深远——“不是《感动中国》制造了‘感动’,而是广大百姓的道德实践和长期的公民道德建设催生了这档节目,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实表达感动了人心。”在他看来,托起感动的,是整个民族道德意识和价值追求的成长。
因为有了这种成长,“感动人物”才释放出了巨大的力量。崇德尚义、见贤思齐,真善美的光芒,照亮了前行中每个中国人的心灵。
变与不变:时代发展中的道德坚守
2003年大年初二,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办公室。伴着窗外传来的鞭炮声,新栏目《感动中国》首次在审片领导面前亮相。看完片子,久经“沙场”的资深媒体人竟满眼泪水,久久不语。
时任新闻评论部主任的梁建增隐隐感到——这档由部门打造的“自选项目”,看来要火。
可没想到,“火”得那么快,那么热烈。
2003年2月14日,首届《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颁奖典礼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节目还没结束,热线电话便接连不断地炸响,全是一个意思:“真好”!“感人!”策划人朱波的手机也快要被类似的短信挤爆了。
“在钱权名很火爆的时代,‘感动’能火爆吗?”播出前,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心里一直在打鼓,然而,从中央领导到平民百姓,第一时间传来的热烈反馈让他放了心。
转眼10年。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不但没有令观众“审美疲劳”,反倒越来越“火”。2012年,近7000万人次参加了投票,选票总计3.2亿张;很多“铁杆粉丝”年年追看,年年热议。
魅力何在?梁建增把它归结为“真善美的力量”。“因为这个内核不变,所以我们表现形式上也有很多不变,比如,5条评选标准、颁奖晚会流程、推委会成员。”梁建增说。最难得的是几乎没有变过的主创团队。“一到秋天,大家手头再忙,都会放下其他工作主动来问:什么时候开工?都太热爱了,不愿离开。”
也有一直在变的东西。
暨南大学年轻学者麦尚文一直在追踪研究《感动中国》,他发现,如果说最初的节目还更多地体现出“媒体视角”,那么后来的人物选择则越来越凸显出公众视角与时代主题,越来越追求一种普遍的价值认同。
“回头看这10年,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我们对‘感动’内涵的认识也越来越深,从最初的展示感动、讴歌好人,发展到打造一个能更好传播核心价值观的、与观众心灵对话的平台,每一步都紧扣着时代的步伐与呼唤。”梁建增说。
在理想信念受到冲击的今天,“感动中国”致敬那些敬业爱国、执著坚定的追梦人;在诚信缺失、拜金主义侵蚀人心的忧思中,“感动中国”发掘那些信守承诺、用一生践约的普通人;在科学发展的时代洪流中,“感动中国”推崇那些改革创新、成就卓著的专家大家……既有传统的利他主义、仁爱情怀,也有鲜明的理想信念、时代精神,每个故事,都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阐释。
“2011年,我们的感动人物中首次出现了90后——照顾养母、恪尽孝道的女孩孟佩杰,这也是一种发展。我们希望,更多90后能在她身上看到责任与爱的伟大,从小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梁建增说。
全民呼应:“感动品牌”掀起“感动效应”
以模仿起家的节目,往往生命力不强。但“感动中国”的模仿者们打破了这条“铁律”。“孝贤媳妇”、“模范邻里”……从2009年起,河北沧州市青县连续举办了三届“感动青县”道德人物颁奖典礼;2007年,沧州河间市启动了“感动河间”评选表彰活动。这些区县级评选活动汇集到市里,壮大了连续举办五届的“沧州好人”典型代表年度评选。
学校也加入到了弘扬感动的行列中。“我们通过评选师生中的‘感动人物’,进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总动员和校园文化建设的软营造。”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方增泉说。该校的“感动师大”人物评选已举办三届,引发了师生们的道德“追星”。
10年来,各上星综合频道纷纷开办了“感动”节目,如山东电视台《天下父母》栏目、北京卫视《好人故事》等等,加之网络“感动人物”评选,基层的“感动乡村”、“感动社区”人物评选等等。“感动品牌”已在全国纵横成网。
“这种‘复制’是好事,体现了不断牢固的全民价值认同。”梁建增说。
主持人敬一丹也为这种“呼应的力量”所打动。“近年来,出现了很多全民性的道德追问。在这种语境下,‘感动’不断涌现,这说明人们越来越关注道德、反省反思了。”她认为,大家越是痛感不好的现象,就越是呼唤真善美,这是价值追求的进步。
《感动中国》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中央电视台台长胡占凡一直在思考。“《感动中国》已经成了一个属于全体中国人的精神品牌。今后,我们将继续坚守‘弘扬民族精神’的思想之魂,坚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立足之本,不断创新、精益求精。”
“一德立而百善从之。”《感动中国》的效应正在一圈圈扩散。
第一届“感动中国”人物刘姝威,后来加入了推委会,发现和树立更多感动。
2011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胡忠,一直把这个节目当作给孩子们上思想课的好素材。
不久前,2004年度人物、曾经的支教志愿者徐本禹迎来了自己的孩子。面对新生命,他许下了一个心愿:孩子将来长大了,也要当志愿者。
白岩松曾经这样发问:感动了,然后呢?
千千万万的人在回应:感动过后是行动!
(本报记者 王斯敏)
(更多内容见4版《大图解》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