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15日 星期五

    竞争力源于创新力

    ——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创新人才培养纪实

    《 光明日报 》( 2012年06月15日   06 版)

        亚洲无线电测向锦标赛金牌、2011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二等奖、江苏省大学生艺术展演比赛一等奖……近年来,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子,频频在国际、国家和省市的竞技台上斩获大奖。

        “学生的竞争力源于学校的创新。”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夏成满告诉记者,在苏南等地处在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率先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作为江苏省高职示范校,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主动承担服务地方发展重任,紧贴企业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既有技能又有可持续发展力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以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美誉度。

        校企融合促育人模式变革

        今年2月,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招生就业处深入普罗菲斯、尼吉康等无锡新区五家企业走访调研,借鉴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与五家企业合作创新试行“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

        学院教学与科研处处长陆锦军教授介绍,在“工学交替”的三年间,学生半年进企业实习、半年回校上课,回校上课期间会有另一批学生充实岗位,并且企业每月提供3000元左右的薪酬,择优录取这些毕业生为企业员工,实现了校企合作“双赢”。目前,与学校“工学交替”的企业已达20多家。

        夏成满说,当前企业普遍面临用工荒、人员流动大的难题,这促使学校变革人才培养模式,主动适应企业需求,与企业深度融合发展。

        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陆国平教授说,学校新增设了物联网技术、光伏技术与太阳能应用、建筑工程造价等新专业。现已有38个专业、45个专业方向,形成了微电子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软件设计等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瞄准无锡打造‘东方硅谷’的契机,学院正以微电子技术专业为核心,融入精密模具、电气自动化等相关专业,打造微电子产业链专业群。”

        实践性教学提升竞争力

        在日前举行的江苏省“自动线安装与调试”技能大赛中,电气系大三学生褚建强,同来自江苏25个院校的25支代表队同台竞技,凭借高技能高素质获一等奖。

        褚建强被无锡信捷电器有限公司“看中”,现正进行岗前实习。他告诉记者:“因为在学校有丰富的实训经验,公司要求10天完成的考核任务,我5天就完成了。”

        学生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是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实训功底。

        学院集聚各种资源,为学生搭建实训平台。依托“国家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省内首个教育部“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实训基地”等多个国家级基地,与软通国际、华润微电子等300多家企业合作,按企业真实环境,组建了各专业群的实训基地。同时,充分利用无锡市公共实训基地的先进设备,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教师的技能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学校要求专业教师主动适应学生和企业需求,下企业锻炼,并将之列为年度考核的一项依据。

        文化建设塑可持续发展力

        在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司国文的名字无人不晓。司国文在大一时加入学校无线电测向队,这个“门外汉”找到了兴趣所在。经过刻苦训练,在全国无线电测向锦标赛中获得了2金2银,在亚洲无线电测向锦标赛中取得了M21组(成年男子组)1金1铜的好成绩。

        “我们要培养的不是简单的生产线上的工人,而是有发展潜力的技能人才。”夏成满书记说,对高职学生来说,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态度,具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远比传授技艺重要。

        每年春秋两季举办的“读书节”,已成为学校的校园文化品牌。先后请来《百家讲坛》知名主讲人莫砺锋教授、楚辞学专家周建忠教授等,在“苏信大讲堂”开讲,为学生们送上“文化大餐”。无线电测向是又一校园文化品牌,被教育部评为2010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

        学院招生就业与对外合作处处长钱自杰介绍,学校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高度认可,每年学生还未毕业就被提前“预订”,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均在99%以上。

        (本报记者 苏 雁 本报通讯员 李 锦)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