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看到一滴滴鲜红的血液流进老伴体内时,我真的忍不住哭了。”今年6月14日是第9个世界献血者日,在北京西单文化广场举办的纪念活动中,孙女士向大家讲述了这样一个温情故事——“2009年,我老伴被检出患有造血障碍性贫血。当时孩子们不在身边,我万分焦急,是北京市血液中心伸出了援手。截至目前,我老伴一共输入19000毫升血液,生命因此得以延续。在这里,我想代表受血者家属,向那些从未见过面的献血英雄表示感谢,也感谢那些为无偿献血提供服务的医务人员。”
为了回报社会,孙女士与两个子女如今也加入了无偿献血者的行列。
血库告急
2010年以来,我国一些地区出现血液供应紧张的情况,个别地方甚至呈现常态化趋势。分析原因,卫生部医政司副司长郭燕红认为:一是临床血液需求快速增长,二是在某些地区医疗资源高度集中所致。
“医疗保障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服务能力的加强,使我国血液供应面临新的压力和严峻挑战。”据郭燕红介绍,2011年,全国诊疗人次达62.7亿,入院人数为1.5亿,分别比2010年增长了4.3亿人次和1124万人;而与2009年相比,2010年手术人次增长18.6%,同期无偿献血量仅增长7.7%。“也就是说,无偿献血量的增长远远赶不上手术和医疗服务量的增长。”
此外,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医疗资源丰富的大城市,由于集中了全国各地的病人,导致用血量大,血液缺口明显,血液供应紧张情况尤其突出且不易缓解。
认识误区
“血液献出来时是无价的,为什么使用时却有收费标准?”
“《献血法》规定了返还和报销标准,为什么实际操作中却感觉献血容易用血难、报销难?”
……
由一些认识误区而导致对无偿献血工作的质疑,也严重影响了公众参与无偿献血行动的热情。
“事实上,血液的费用不是来自血液本身,而是血液从采集、分离、检测到存储、运输整个过程所发生的成本。对于这个成本的收费标准,卫生部、发改委、财政部都做了明确规定。因此,血站是我国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其经费来源及支出主要由政府财政安排。”郭燕红强调。
《献血法》规定,无偿献血者临床用血时免交血液费用,其配偶及直系亲属用血时可按相关规定免交或减少费用,但在颁布实施时,则由各省(区、市)来细化报销、返还标准。
“由于是各地制定实施细则,所以在返还和报销标准中就有了差异,比如,有的地方是‘一次献血终生免费用血’,有的地方则是‘献一返三’。”据郭燕红介绍,卫生部新近印发的《关于做好方便无偿献血者及相关人员异地用血工作的通知》要求,具备条件的省份间要积极推进跨省异地用血报销,初步解决了“献血容易报销难”的问题。“目前,我们仍在探索,最后的目标是要实现全国联网。”
爱心传递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只有一个国家的人口献血率达到10‰-30‰,才能基本满足本国临床用血需求。来自卫生部的数据显示:我国大陆人口献血率只有9‰,没有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而高收入国家则达到45.4‰。
按2011年1232万人次参与献血计算,目前我国每天大约需要四五万人伸出胳膊无偿献血。“推动无偿献血工作必须要有社会公众的支持和广泛参与,更需要政府的有力领导、部门间的通力合作。国际上无偿献血工作开展好的国家,都是基于上述良好的社会氛围。”郭燕红表示。
“无偿献血,并非简单地从献血者血管到受血者血管的过程,而是一个汇聚和传递爱心的过程。中华民族向来具有救死扶伤、扶弱济困的美德。”在北京市卫生局局长方来英看来,今年世界献血者日的主题——“每个献血者都是英雄”,正是对无偿献血者这个爱心群体的最好赞誉。
(本报北京6月14日电 本报记者 张 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