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合力产生“最美现象”
近一个时期,各类媒体频现“最美”,《“最美”护士不顾一切挽救跳楼患者》、《“最美”教师生死关头舍身救学生》……“最美”一词,一次次进入公众的眼帘,一次次触动国人的心弦。
记者对几位英雄的“最美”历程做了一次回顾。
“最美妈妈”吴菊萍:
2011年7月2日,16时05分,在新浪微博上,名为“杭州现场新闻”的博主发布的这样一条消息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英勇女业主徒手接住坠楼女童》。在不到两小时之内,该微博评论过百,转发上千。网友纷纷用竖起大拇指这一网络表情,向女业主致敬,并猜测她应该也是一位母亲。
18时52分,“杭州现场新闻”再发《她果然是位妈妈》,交代女业主名叫吴菊萍,31岁,有一个7个月大的孩子,并附上一张她在医院接受治疗的照片。很快,评论突破7000条,转发超过2万余次。
22时48分,网友“未央歌2011”留言:“你在我心中是最美!”
23时02分,网友“文绾”留言:“最美的母亲!”
当天23时43分,中央电视台《24小时》“今日面孔”栏目梳理了这条新闻,并让吴菊萍与主持人进行电话连线,“吴菊萍”这个名字开始为公众所知。次日晚,“今日面孔”再次对吴菊萍的 事迹进行追踪,播出消息——《“最美妈妈”吴菊萍:“我也是母亲,不能看她掉下来!”》。
“最美妈妈”一词,由此进入了亿万公众的视野。
2012年7月7日,吴菊萍在病床上被授予杭州市“见义勇为积极分子”和“三八红旗手”称号,7月26日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并在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荣获全国见义勇为模范称号,成为全国道德楷模。她所在的单位奖励她20万元作为鼓励,医院也表示,免收任何治疗费用。
“最美婆婆”陈贤妹:
2011年10月13日,广州佛山一名拾荒阿婆从车下救出两岁女童,视频被路旁店铺的一个摄像头记录下来之后,在网上流传。在不到两天里相关评论即达1820条,网友评价——“堪称最美婆婆”。此事经当地媒体报道后,引起各方关注。10月18日,新华网以《“最美婆婆”陈贤妹救女童背后的道德追问》为题,再次对这次事件进行追踪。2012年1月10日,“最美婆婆”获CCTV11三农公益人物奖,4月21日获首届“广东好人”称号。
“最美教师”张丽莉:
2012年5月10日,10时04分,网友“7OUT”在新浪微博上发布“最美女老师奋不顾身救学生,双腿截肢”的消息,该消息迅速得到网友的关注和转发。5月10日18时许,《黑龙江晨报》记者肖劲彪看到晨报官方QQ关于张丽莉事件的新闻爆料,马上采写了新闻并于次日见报。5月11日,《新闻联播》“走基层·最美的中国人”以《年轻女教师为救学生失双腿》为题讲述了张丽莉的故事。5月13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登通讯《为人师表的完美诠释——80后女教师张丽莉为救学生失去双腿》。之后,关于“最美教师”张丽莉的救助情况,一直牵动着无数人的心。5月14日,教育部授予张丽莉“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5月15日,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张丽莉“全国五一劳动奖章”;5月16日,全国妇联授予张丽莉“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最美司机”吴斌:
2012年6月1日,14时03分,在腾讯微博上,名为“无锡交警”的官方微博发布一条消息:“大客车刹车拖印是笔直的,一个肝脏被突然刺破的司机,要用怎样的意志力才能做到这一点啊。”当天晚间,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对吴斌的事迹持续追踪。6月2日晚,《新闻联播》以“最美的中国人”为题,再次报道。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互动关注下,“最美司机”吴斌的感人事迹瞬间迸发出光亮。6月3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刊登通讯《为了24名乘客的安全——“平民英雄”吴斌的生前身后》。6月4日,中华全国总工会追授吴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吴斌为革命烈士,并追授为省劳模。
在对一年以来的善行义举进行盘点时,我们不难发现,发现“最美”、传颂“最美”,已然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最美现象”的产生是多方合力的结果——个人以亲身的行为践行“最美”,公众以敏锐的触觉发掘“最美”,媒体以自身的平台传播“最美”,政府和社会以实际的行动表彰“最美”。
“最美现象”的实质,是“真善美”的张扬,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典范的社会发现和互动传播。
“最美现象”需要发扬光大
“‘最美现象’其实是文明社会的一种表征,表明我们的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文明程度。无论是英雄本人谛造美丽,网友自发发现英雄,还是媒体自觉传颂事迹,都充分显示我们是道德建设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同济大学社会学教授、科学发展研究所所长郭强分析,“首先,最美行为的产生具有自发性,不是为了被发现、不是为了被传扬、不是为了得回报,这些英雄都是凡人,他们的义举没有什么私心。其次,最美现象的发掘具有民间性,网友们自发地参与到发现美、弘扬美的队伍中来。再次,最美现象还具有‘传染性’,即广泛的群众基础,好人好事通过网络和传统媒体的互动,得到了极为迅速的传播,并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共鸣,极具感染力。”
“在‘最美’事迹的传播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热烈。以往主要用于曝光和披露负面信息、进行舆论监督的网络媒体,开始发挥舆论引导功能,主动传播和弘扬正面的信息。网友们盛赞英雄,数百家媒体继而跟进,这是社会集体向英雄致敬。”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涂光晋分析。“需要注意的是,最美现象的频现,固然有媒体的参与,但能够得到广泛的社会呼应,实质上还是因为人们心中都有对真善美的追求。‘最美’,从网友表达认同的一个修辞,‘发酵’为全社会共同发现和弘扬真善美的一种现象,根本的力量源泉来自于人们心中对善良等品质的强烈认同。”
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韩振峰表示,“最美”现象的出现,体现了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良性发展的好态势,对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好契机。为了使这种“好态势”“好契机”持续不断地延伸下去,需要尽快建立一种“发现英雄、关爱英雄”、确保“最美”精神常态化的保障措施和长效机制:一是推动宣传活动常态化,不能“一阵风”吹过就算完了;二是推动教育活动常态化,通过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使广大青少年“入脑入心入行”;三是推动研究活动常态化,通过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推出高水平成果;四是推动载体建设常态化,即通过网络等现代媒体广泛宣传、通过打造“红色基地”不断教育提升人们的精神情操;五是推动实践活动常态化,把践行英雄精神变成人们的日常行动。
发现“最美”英雄,正体现了当代对精神文明的内在呼唤,韩振峰认为:“英雄们因为义举失去了太多,理应建立关爱英雄的社会救助机制。”“首先,可以设立平民英雄或时代楷模社会关怀基金,对英模及其家属进行褒奖和抚恤。其次,民政、工会、共青团、妇联应发动社会各界与英模及其家属结对子,为他们办实事、送温暖、献爱心。再次,应该让我们的道德楷模在生活上享受系列社会公共服务优惠待遇。如免费为困难英模体检,就医享受“绿色通道”,资助子女学费、生活费,享受水、电、煤气、电话费等生活必需品赠送服务等,帮助解决道德楷模在改善工作环境、提供就业机会、享受低保待遇等方面的问题,形成制度化保障,让我们的道德践行者得到应有的社会回报。”郭强说。
(本报记者 韩 寒 方 莉)
“最美现象”就是社会向善现象
邱 石
最近一个时期,“最美妈妈”、“最美护士”、“最美司机”在各类媒体上不断涌现。赞美,没有号召。它来自百姓的由衷感叹。“最美”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不妨就把它叫做“最美现象”。
如何看待好人不断出现的现象?任何一位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人,都会发自内心地叫好、喝彩。这些平民英雄从被发现的那一刻起,就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哪怕是最挑剔的网民,也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和语言赞扬这些好人。人们口耳相传,津津乐道,一个又一个“最美人物”被连续推出。如此高的重复频率,自然而然。只要网上出现这样的人物,有声有色的传播便再次展开,由网络而电视而电台而报纸,由媒体传播而政府参与而社会团体响应,共同把一个又一个“最美”人物推向全社会。这个现象说明什么?首先是全社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坚守。当前,社会五光十色,究竟哪一种价值观应该弘扬?“最美现象”作出了令人信服的回答。其次,“最美”人物是时代需要。“最美”都是群众命名的,发现最美人物的过程,就是一次全社会的道德确认的过程。其三,说明我们的社会正气在上升,道德力量在不断增长。“最美现象”的广泛群众基础是不容否认的。
“最美现象”也提醒我们,在抨击丑恶现象时,不要忽视了我们身边无数美好的事物。社会需要“抑恶”,更需要“扬善”。全社会都来弘扬善良美好的行为,就是对丑恶现象最有力的鞭挞。社会什么时候都有丑恶,关键是不能让丑恶大行其道而人们默不作声。同时,社会什么时候都不乏“真善美”,关键是要让“真善美”及时彰显,影响时代。不必担心“最美”说多了会让人们对道德状况失去正确判断。须知,所谓道德状况从来就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常态,正气上升,邪气才能下降。此消彼长,才是道德建设的规律。
全社会都来发现和传播“最美”,也是一种文化自觉。道德是文化的核心内容。核心价值的发扬光大要靠培养、靠觉悟、靠信念,靠相互影响和代际传承;道德规范需要全社会共同认可,共同遵守;道德建设需要社会成员互相激发,互相认同,共同提高。只有全社会的主动参与和实践,道德建设目标才是可望可及的。
更多“最美人物”的涌现,是家庭之福、国家之福、社会之福。也许,新的表达方式还会被创造出来,“最美”之后还有“更美”。“最美”不一定是最好的表达方式,但“最美现象”的实质不会改变,那就是大众舆论从来善恶分明。当社会出现向上、向善、向美的舆论潮流之时,我们要促进而非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