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15日 星期五

    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10

    在“感动”中奋力前行

    ——“感动效应”助推全国精神文明创建

    《 光明日报 》( 2012年06月15日   04 版)
    河北旧店乡“感动乡村”人物评选
    北京师范大学“感动师大”人物评选
    “感动中国”颁奖典礼现场,观众总是热泪盈眶
    2011年度“感动人物”——雪域高原支教夫妻胡忠、谢晓君接受颁奖
    北京卫视“好人故事”录制现场
    百名“沧州好人”荣登“中国好人榜”暨第五届“沧州好人”典型代表颁奖典礼
    山东卫视“天下父母”节目现场
    河南省“感动中原”人物评选颁奖现场
    母校师生为“最美教师”张丽莉祈福 (本版照片均为资料照片)

        道德的光芒,总是会在最细微平凡处频频闪现,照亮前路;“好人”的力量,总是能以最真实的方式感动人心、震撼灵魂。党的十六大以来,随着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全面推进,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一大批爱国敬业、乐于奉献的先进楷模先后涌现,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星空装点得分外辉煌。他们是最有说服力的“活教材”。由此,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为代表的一系列典型人物评选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掀起了一场“发掘感动、学习好人、追寻真善美”的全民热潮。在越来越多的“感动”中,我们携手同心、奋力前行,走向更加文明美好的明天!

        1.《感动中国》: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

        打造当代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记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坚实步伐,从2002年到2011年,一年一度的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已经开展了10年。

        10年来,栏目组于每年年末“梳理过去一年所发生的事,发掘新闻事件中的主角,感性地刻画历史瞬间,放大历史细节”, 发掘和表彰了100多位“感动人物”和“感动群体”。坚守良知的刘姝威、抗击非典的钟南山、无私助学的歌手丛飞、信守承诺的信义兄弟、笑对磨难的无臂钢琴师刘伟……他们当中,既有普普通通的中国公民,也有作出突出贡献的杰出人物。然而,无论他们的身份、背景、经历有多么不同,但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感动了公众。他们或者用自己的力量,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诠释着一个人对这个国家、对这个社会应该担当的责任,以坚强的民族精神挺起国人的民族脊梁;或者用自己的故事,解读人与人之间应该有的情感,带给人们感人至深的心灵冲击。

        2.“感动效应”:

        一场“致敬真善美”的全国热潮

        10年来,《感动中国》节目组收到了100多万封观众来信,全国各地乃至海外观众还以短信、电话、邮件、微博等各种方式向“感动中国人物”表达敬意。

        如果说《感动中国》是讴歌真善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领跑者,那么今天,越来越多的“后续部队”已经积极地跟了上来。在“全国感动联盟”的发动和影响下,全国已有近20个省市先行开展了“感动福建”、“感动中原”、“感动重庆”、“感动甘肃”、“感动营口”等评选活动,类似的“好人评选”、“道德之星”评选等也蔚然成风。学校、社区、街道、企业等也纷纷加入追寻“感动”的大军之中。这些活动的开展,扩大了道德楷模的辐射面,使崇德向善的理念深入人心。

        以《感动中国》为核心,“感动效应”正逐渐形成,并不断扩展、延伸。

        3.“最美”现象:

        道德水准与道德诉求稳步提升

        “感动”的力量不只在于使人钦佩,更在于促人行动。

        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随着物质的逐渐充裕,人们在精神层面的追求更为迫切。大量“感动”不断涌现,很快产生出带动效应,激发了更多人心中蕴藏的向善因子,感召着人们在思想道德建设的路上奋力地“向上爬坡”。

        于是,在日常生活里,人们发现了越来越多的“感动”,邂逅了越来越多的“最美”——“最美教师”、“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交警”……这些美丽而火热的“感动”,表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人心,昭示着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茁壮成长。

        (王斯敏)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