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有移民,哪里就有党的组织。”在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上,基层库区代表、丹江口市石鼓镇党委书记宋勇向记者讲述了在南水北调移民工作一线,基层党员干部是如何成为移民“贴心人”的。
不仅仅是丹江口,在湖北全省,党组织建设都已深入到学校、医院、乡村、农场,深入到基层的每个角落,深入到群众的心坎上。
党建要用“心”建
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说:“群众是最好的老师,基层是锻炼干部的课堂。要深入基层,为群众办实事。”
宋勇所在的丹江口市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也是大坝加高工程所在地,承担着9.2万人的移民搬迁安置任务。在移民工作一线,丹江口近7000名党员干部用自己的血和泪,赢得了移民的理解和支持,保障了移民工作的顺利完成。
丹江口市国土局党员余涛,连续4天到移民家中做思想工作,第5天嗓子嘶哑,几乎失声的余涛带着笔和本,用手写的方式继续与移民交流。怀家沟村支部书记程时华,不顾淋巴癌晚期的病痛,一直奔波在移民工作一线,并第一个带头外迁。“2009年以来,我们有6名党员干部牺牲,300多人受伤。无数委屈、无数责骂和泪水全部咽进了党员肚子里。”宋勇含泪的讲述揪住了记者的心。
“要苦先苦党员,要死先死干部”,在湖北襄阳保康县尧治河村脱贫致富最初阶段,最艰难的时候,村党委书记孙开林立下铮铮誓言。
正是这些基层党员、基层党组织用“心”密切了党与群众的联系,加深了党与群众的感情。
党建要用“新”建
在湖北襄阳的保康县,一个叫尧治河的村子位于房县、神农架和保康的交界处。就是这样一个“山高梁子多,出门就爬坡”的小村庄,如今,60%的村民购买了小轿车,100%的群众住上了小洋楼。
尧治河村党委书记孙开林说:“巨变的引擎使我们探索出‘三三制’模式,从而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孙开林向记者介绍了“三三制”模式:组织架构实行村党组织、自治组织和集体经济组织“三位一体”;重大村务实行党组织会议议事、村民(代表)大会定事、村民委员会理事的“三会治事”;发展路径,则实行干群联动、工农联建、城乡联创、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三联共建”。
20多年来,尧治河村始终坚持重大事项党委集体研究、全体党员表决、村民群众决定,最大限度地维护了村民和党员干部的知情权和发言权。通过村民和党员干部认可的一项项民主决策,尧治河村彻底变了样。这个从前人均收入不足300元的村庄,去年,村级企业达到22家,工农业总产值12亿元,固定资产19亿元。
“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最终要用人民群众是否满意来衡量。”孙开林说,未来尧治河村的目标是,5年内工农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对此他充满信心。
党建要用“网”建
在以社区党建闻名全国的武汉市江岸区百步亭社区,网络将分布在整个社区7个苑区的每一名共产党员联系了起来。“我们社区的党组织建立了200多个QQ群,覆盖了社区内所有党员。”百步亭社区党委副书记王波告诉记者,网络使党组织真正在社区实现了全覆盖,让党员可以随时随地为社区居民服务。在百步亭,很多通知、信息都是网上发布的。王波说:“通过网上和网下的互动,党组织在百步亭社区发挥着凝聚核的作用,使所有的好人、志愿者在居民有困难时都愿意站出来。居民们也更加相信党,跟党走。”
信息时代,网络成为搞好、搞活新时期下党组织建设的新手段、新方法。2005年,荆门市委组织部成立了阳光驿站,专门服务流动党员。阳光驿站建立起“网上党支部”,党员通过QQ群过组织生活,73人通过网上讨论成为预备党员。现在阳光驿站下辖北京、上海等11个党支部和县市区10个分站,直接管理党员226名。网络将天南地北的党员联系在了一起。
湖北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楼阳生在今年的全省基层组织建设年工作推进会上说:“进一步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就一定要推动其发展服务群众、创新社会管理、激励保障等功能。”
李鸿忠在湖北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湖北要加快构建重要战略支点、实现富民强省的宏伟目标,关键在于加强党的领导,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锻造出领航湖北的核心力量。
(本报记者 夏 静 光明网记者 张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