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12日 星期二

    新作过眼

    让我有了倾诉的地方

    作者:孙赛华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12日 14版)

        编者按:5月27日,由黄山书社出版、许辉和苗秀侠合著的长篇小说《农民工》研讨会在京举行。这部作品讲述了一群淮河流域的农民,从进城务工求生存、求温饱,到求自立、求发展,最终创业有成的奋斗故事,真实记录了时代大潮中普通农民的奋斗史和创业史。主办方邀请了两位农民工代表与会参加讨论,成为研讨会的一个亮点。本版特地刊登他们的发言和相关专家对作品的点评,以飨读者。

        我叫孙赛华,是安徽太湖县沙河镇人。第一次从大别山区到北京来,是1991年冬天,比《农民工》中的张如意、刘丽芳他们进城打工还早一年呢。那时到北京给人家做保姆,后来学做裁缝。到合肥打工时,帮人家卖过衣服、箱包,做过商场的营业员,当过食堂炊事员,租过柜台,现在开办了一家小厂,有三百多个农民工在厂里务工。

        从大别山老区走到北京的路有多长,是能算得清楚的,可从一个农民工成长为一家外贸公司的当家人,这当中的酸甜苦辣,真是一言难尽!《农民工》这部小说让我有了倾诉的地方。

        首先,《农民工》中的人物熟悉,而且亲切。

        张如意、刘丽芳、刘晓梅、杨稳当、王四清这些农民工,就像是我身边的熟人一样。他们从农村进城打工的经历,甚至连他们的情感故事,都是那么似曾相识,我都能从身边的农民工中找出这些人物来。他们本性善良,愿望单纯,勤劳苦做,刚进城时一没技术,二没本钱,更没有什么关系,要在城市站稳脚跟必须付出更多,牺牲更多。可在城里谋生哪是件容易的事啊,年关年关,一到春节真是个关啦!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书中张如意、刘丽芳他们进城务工,连春节也没钱回家,虽然他们心里挂念着老家亲人。我最初进城的几年里也是如此。有一年春节实在熬不过,想回老家过年,腊月二十九跑到长途客车里坐着不肯下来,爱人只好把我抵押在车上,临时借钱打了车票。我女儿生下才五个月,还在喝奶时,只好丢在山里老家,自己进城做工。有时在城市街头看到别人家小孩时,都忍不住跑过去看看,直到女儿上小学时才接到身边读书。

        还有,《农民工》故事感人,给人鼓劲。

        进城的农民工就跟我老家山溪水中的沙子一样多,但是创业像张如意那样能成功的,更像沙里的金子一样少。很多人半辈子在城里打工,得到的只能是一份温饱,想发财的敢冒险的,也有像杨稳当一样的,跑东北深山淘金,很多人金子没淘来,跌破了头,摔得连家也难回了。

        张如意的经历与我非常相似,我也在几个城市当过农民工。在北京当保姆,做临时工,让我开阔了眼界。后来到合肥,当过营业员,在箱包车间当工人,制作箱包的所有工种都干过,还当过食堂炊事员,我的一手好面食活就是那时学的。后来租柜台,与人合伙开办小厂。

        张如意确实是个爷们,可我比他更多一层人生磨难。小厂刚刚起步时,我爱人就被检查出癌症,苦撑了三年多,新厂房还没封顶,他就去世了。债主们闻讯堵门要钱,企业小,贷不到款,又借不到钱,可我还是先把农民工的工钱付了,我不能对不起他们!这些农民工都是跟我从大别山里进城的,都要养活家小。

        人不能倒下去,厂子不能垮掉,在三年多时光里,我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的觉,拼着命工作,不给时间让自己哭一哭。我们设计制作的旅游箱包得到了客户的肯定,外贸销售渠道打开了,旅游箱包销往欧美。  

        书中张如意有一句话,任何时候给自己留一条底线,相信自己一定能咬住这条人生底线。作家许辉和苗秀侠看到了我们农民工内心的坚强与精神上的闪光点。

        还有一点感受就是,《农民工》洋溢着很浓的正气正义,引导农民工守本分、走正路。

        作家们没有在精神上瞧不起身上有缺点的农民工,给人们讲述着一群重情重义、急人所难的农民工。平时挤住在工棚里的农民工,当城市遭遇洪水时,那几百名阜阳草帽军舍身忘死地保护学校与城市财产的情景,看了让人掉泪。当然,农民工中也会有像“黑白道”样的人,挣不来钱就去结伙抢劫,但这些人毕竟只是极少数。农民工建起城市的一座座高楼大厦,一条条宽阔的马路,他们流汗也流血,他们身上的英雄气概和奉献精神,远远超过了他们身上那些缺点毛病。要有更宽阔的胸怀去包容他们,真诚地关爱他们,希望有良知的作家、记者都能够看到这点,我们社会各界也应当能够努力去发现农民工身上那些闪光的东西!

        张如意后来的公司里很多都是家乡阜阳人,现在,我们厂里90%的员工也是我老家大别山区的农民工,我们还在山里开办了两座工厂,专门招那些家里走不开的农民工进厂工作。

        (题目为编者所加)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