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11日 星期一

    文化名人故里行·名人故里文化战略研讨

    屈原故里:倾听学者的声音

    《 光明日报 》( 2012年06月11日   15 版)
    西峡县屈夫子祠
    西峡县“屈原冈”石碑

        时  间:2012年4月24日上午

        地  点:河南省西峡县某宾馆会议室

        发 言 人:西峡县人民政府常务副县长段文汉

        学术回应:中国屈原学会会长、北京语言大学教授方铭

        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姚小鸥

        中国屈原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黄震云

        主 持 人:梁枢

        主持人:本刊推出“文化名人故里行”栏目以来一直强调,文化故里的建设一定要与学界、学者、专家加强沟通和对话。为什么呢?名人文化故里建设,究其关键,是利用名人故里所特有的文化资源进行特色文化建设,让自己的城市绽放独特的文化魅力。而文化资源独特性的把握,首先是一个学术问题。学术的主体就是学界、学者、专家。学术上梳理清楚了,才能进入到工程操作的层面。前提性的学术梳理工作不做扎实了,对文化资源的独特性就难有全面、深入、准确的把握;名人故里的文化建设就很有可能走弯路,出问题,闹笑话。而在现实中,类似的问题在各地时有发生。这些问题有的亡羊补牢,犹未晚也,有的就改不动了。这就给我们一个警示,文化建设必须想在前面,不能先干后想,也不能一边干一边想,等干完了才想明白了。名人故里建设要发出学者的声音。

        下面我们首先请段县长作主旨发言。

        段文汉:在西峡屈原文化挖掘、保护、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得到了中国屈原学会的高度关注、大力支持和细心指导。西峡屈原文化的挖掘、保护、研究、开发等每一步工作,都凝聚着专家、学者的心血和汗水。

        西峡“八山一水一分田”,总面积3454平方公里,为河南省第二区域大县,总人口44万。西峡处于豫鄂陕三省交汇带,古华北板块和扬子板块缝合带,暖温带与北亚热带分界线,长江与黄河分界线。

        《本草纲目》记载的1800多种中药材中,西峡就有1328种,被誉为“天然药库”。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矿藏49种,其中,红柱石、金红石、石墨、镁橄榄石储量居亚洲首位。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恐龙蛋化石群,也在我们西峡。西峡森林覆盖率高达76.8%,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区。

        近年来,西峡县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县、生态大县、旅游名县”战略目标,努力打造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及伏牛山生态经济示范区,强力构筑中原经济区边界战略支撑点,加快建设更加秀美、富强、和谐、幸福的新西峡。

        西峡县历史悠久,公元前5000年即有人类聚居。西周时,西部为鄀国地,中部名白羽,春秋后期改称析,为楚邑。秦、汉置析县,县域延及今淅川县南部。后几经沿革,“陆通秦晋,水达吴楚”、“山产百货风行,千里万商云集”。李白、孟浩然、元好问等都曾在此留下了传世名篇。

        这里是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中国屈原文化主要遗存地。屈原“扣马谏王”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据史料记载和考证,西峡是屈原的祖籍地及全国有影响的可能出生地,早在东汉桓帝时期这里就有了屈原庙建筑,这是我国正史记载的最早的屈原庙。屈原在这里写下了光照千秋的不朽诗篇《国殇》,流放汉北时又在这里写下了《抽思》等千古诗作。《南阳府志》、《内乡县志》、《邓州市志》、《西峡县志》等地方志中也有屈原活动的相关记载。《南阳市地名志》、《西峡县地名志》有不少因屈原活动命名的乡镇、行政村和自然村。屈原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端午节祭祀屈原习俗等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比比皆是。屈原岗是目前全国唯一用屈原名字命名的古地名,现已经成为西峡屈原文化的一张名片。

        为了合理保护、传承和开发屈原文化这一珍贵的文化资源,近年来,西峡县委县政府制定了“挖掘、整理、保护、创新”的八字方针,把屈原文化列入西峡县“十二五”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规划之中。

        2011年初,我们成立了西峡县屈原文化研究会。研究会组织人员对西峡屈原文化遗存进行深入挖掘整理,编辑出版了《屈原岡文化》一书;远赴湖北黄冈师院拜访楚辞专家黄崇浩教授,就相关学术问题进行专题请教;邀请中国屈原学会部分专家学者到西峡实地考察,为西峡屈原文化梳理文脉,科学定位;先后在北京和西峡召开了中国·西峡屈原文化研讨会,就屈原和西峡关系进行了深入研讨。目前,西峡县屈原文化研究会吸收会员200余名,撰写和发表论文30余篇,新编了20万字、百余张图片的《屈原:南阳诵歌》一书,该书即将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我们成立了屈原文化史料调查组、屈氏家族调查组、文物登记组、民间传说调查组,对西峡的屈原文化资源进行全面普查摸底。先后借阅有关南阳的史书数十部,过筛式查阅有关屈原的活动记载和南阳历代文人歌颂屈原的文章。深入两个乡镇近10个行政村,普查屈氏家族分布情况,收集屈氏家族的家谱,摸清屈氏家族的历史渊源。登记楚文化和屈原文化的文物近百件,公布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收集屈原民间传说、民间故事20余个,分类整理,公布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个,同时做好向上申报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工作,做好把西峡县申报为“屈原故里”的各种准备工作。

        总的说来,我们对西峡屈原文化的开发和建设还只是刚刚起步,要做的工作还很多,真诚希望各位学者对西峡屈原文化的研究、保护、开发和建设多出新招、多谋新点。

        方铭:南阳是楚国古都城丹阳所在地。在南阳境内,有重要的楚文化遗存,同时,也发现了大量的楚王室墓葬群,并出土了内容丰富的与楚国历史相关的地下文物,这充分说明南阳在楚国的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根据《后汉书·延笃传》记载,在东汉时期,南阳地区即有屈原庙,这是现存历史文献中关于屈原庙的最早记载。南阳人延笃“后遭党事禁锢。永康元年,卒于家。乡里图其形于屈原之庙”。延笃是南阳犨人,他的经历和屈原有点类似,人们把他的像画在了屈原庙里。这个记载说明南阳人有把家乡忠烈之士图形于屈原庙的习俗,这个记载似乎也暗示了屈原与南阳的关系。

        西汉初东方朔作《七谏》,说“平生于国兮,长于原野”,“国”一般指诸侯都城,丹阳过去是楚国都城,也可以称为“国”。钱穆在《楚辞地名考》中说屈原担任过的“三闾大夫”应指的是邑大夫,“三闾”即楚的丹阳三户,地点在今天的河南南阳。钱穆以“三闾大夫”为邑大夫的说法符合屈原“被疏”去“左徒”之职不复在位的特征。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钱穆关于“三闾大夫”的说法比王逸关于“三闾大夫”的说法可靠。王逸说“三闾大夫”为掌管和教育王族昭、屈、景三姓之官。根据楚历史,楚王族不止昭、屈、景三姓(昭、屈、景三姓实为三氏),而楚王室的直接继承人也非昭、屈、景三姓。因此,王逸关于“三闾大夫”职掌的说法,恐为推测之词。

        西峡有屈原岗,还有屈原岗小学,据说“屈原岗”是国内唯一以屈原的名字命名的行政单位。西峡历代文献记载,多提到了西峡地区与屈原的关系,西峡当地的文物以及口传历史,也保存了大量与屈原事迹相关的物质遗存和非物质遗存,这既说明屈原与南阳的关系非常密切,也说明屈原在南阳,特别是在西峡人民心中有崇高而无可替代的地位。

        屈原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屈原所代表的正道直行的人生态度,追求社会公平公正的人生理想,关心人民和国家命运的人生境界,符合我们当下所需要的核心文化价值。因此,西峡以屈原为文化建设核心的构想,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因地制宜发展文化的文化发展战略,这一点是应该充分肯定的。

        西峡在规划屈原文化生态旅游区的文化建设构想的时候,始终注意听取学者的意见,这是值得肯定的。西峡县把屈原文化建设不仅仅看做是一个文化产业的建设,更重要的是把文化建设和人文精神建设、道德情操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结合在一起了。因此,西峡的屈原文化建设构想,是有超越性的。

        西峡县地处南北交界处,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历史文化环境需要西峡为屈原文化建设,特别是屈原精神的普及提高,屈原的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也相信在西峡县委县政府、段文汉会长,以及在座的各位领导,还有我们这些屈原文化精神的拥护者、爱护者共同努力之下,屈原文化建设一定会取得重大成就。

        姚小鸥:作为一个南阳籍的学者,和大家一起探讨家乡的文化建设,感怀很多。我对西峡和屈原文化关系的思考已经有四十多年的时间了。上世纪70年代,修建丹江口水库的时候,出土了大量的楚文物。当时,著名的楚文化考古专家裴明相先生领着我实地参观考察这些出土文物,向我指出了它们在楚文化史研究上的重要意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现在,南阳的屈原文化建设的机会成熟了,屈原文化研究得到西峡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西峡县和屈原学会的力量结合在一起,使工作进展得到保障,可喜可贺。

        楚人原是中原地区的部族,商周之际通过西峡一带逐渐建立根据地,向南方发展,可以说,南阳、西峡是楚人的老家。屈原的作品《哀郢》说“狐死必首丘”(狐狸死了脑袋向着家乡的地方),屈原在政治上不得志的时候回到汉北即西峡这一带,就是这一思想指导下的行动。克商以后,周人在这一带封了许多诸侯国。出土的太保戈,记载了召公曾经循行江汉,就是西峡这一带。他的后人召伯虎也曾经到过这一带。《诗经》中有一篇名为《甘棠》的就是歌颂召伯在这个地方的德政。根据“清华简”知道,楚人一共迁过十多次都城,最早就在西峡这一带。楚人的发祥地就是西峡这一块,屈原的老家从各方面文化迹象来看也在这一带。正因为如此,这一带才会有这么多屈原事迹流传。

        最后,我还想说一点,屈原之所以至死不离开楚国不是很狭隘地因为和楚同姓关系,而是对整个国家、整个部族、整个历史的眷恋。从这里发展出来即是今天的爱国主义观念。屈原是楚文化的一个代表,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被汉朝所吸收下来,又延伸为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循着这样一个历史发展的脉络进行探索。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和一定的空间地域结合起来的,如果去掉地域因素,文化是没有根的。

        黄震云:屈原是世界文化名人。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将屈原列为世界四个文化名人之一。发展屈原文化不仅是西峡人也是我们整个民族的责任,也是我们人类对自己的传统、情感和文化的一种肯定和尊重。

        今天的西峡具备了全面开发屈原文化的良好条件,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地面有丰富的实物。譬如屈原庙、屈原岗,还有能够补充史书不足的六里庙等,这些地面的文化遗存和附着其上的风俗传统非常重要。从庙堂制度来说,一般来讲大夫建庙都是在封地即故里。汉代南阳人或言南郡人王逸《九思》章句说与屈原同国同土,和屈原庙可以印证。

        第二,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大众积极参与,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合力发展动力。县委县政府因地制宜,把屈原文化的发展和国家的文化发展战略和理念紧密结合起来,建设新时代的文化品牌。至于西峡强调经济和文化并行共同发展的文化发展战略,则更具有西峡自己的发展模式和方略,我觉得很有思想前沿的特征。

        第三,西峡发展屈原文化的效率也非常高。上次来看屈原庙几乎是一片废墟。这次成型速度很快,诚意也非常清晰。这样看来把屈原文化作为发展西峡催生的一种动力和一种精神,同时打造成一个文化的品牌,我看是完全有可能的。

        我们中国中心城市和地方梯次、层次趋性差别太大,不可能大家一个模式发展。真正的发展是科学的发展,它是结合地方特点和实际的。西峡在河南省是区域第二大县,但是就风景名胜、地貌来看到处都可以称为公园,是很有特色的一个风景富矿。那么统筹安排梯次开发显得十分重要,品牌意识更值得优先安排。我们看到,交通网(高铁、高速)的建设,将西峡从一个边缘的地区一下子推到距离一线二线城市相对较近的地理格局当中,它不再是一个偏远的地方。但是西峡人民准备好了吗?西峡的可补点在哪里?我觉得屈原文化可以用来进行城市对话。

        主持人:大家的发言讲了一个上午。我注意到,段县长坐在那儿一动不动,很认真地听,几个小时手机都没有动过。对于一个诸事缠身的常务副县长来说,这很难得。我们请他再讲几句。

        段文汉:一上午听下来,收益很多。

        各位学者带着对西峡的关注和厚爱,在百忙中不辞辛劳,专程赴西峡考察屈原文化的挖掘、保护、开发和利用情况,帮助我们出主意、想办法、谋思路、搭平台,这对我县进一步挖掘屈原文化、宣传屈原文化、利用屈原文化,借助屈原文化品牌更好提升西峡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值此,我代表西峡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和全县44万人民,向各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从西峡经济发展的角度,我再说说屈原故里对西峡的现实意义。南水北调,2014年要通水。丹江的水源地有一半的水源是从西峡流出。由于调水的原因,我们西峡也要发扬屈原精神,刚才有位老同志说了一句话,要效忠国家,要做出牺牲。以后我们要发展无烟产业,旅游产业,高科技产业,不涉水的产业,减少污染产业,让首都的人喝上放心水。国务院和发改委在安排对口支援和水源地保护方面,提出了一个生态补偿项目。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我们有屈原故里这样一种文化品牌,可以围绕旅游产业做一个富民工程,从文化角度支持经济建设。

        主持人:谢谢大家!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