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09日 星期六

    教育之窗
    美湾小学

    中芬文化交融的摇篮

    《 光明日报 》( 2012年06月09日   08 版)

        提起美湾小学,芬兰赫尔辛基的华人华侨无人不知。这所教中文的公立小学可是帮了他们的大忙,他们再也不用在子弟学中文的问题上犯愁了。

        记者日前来到这所小学采访。这个学校的中文教师、芬兰人郝裴娅是个热心人,她带记者在见过校长后来到了一间教室,三年级的孩子们正在上数学课。我们一进来,坐在教室里的20多个不同肤色的孩子们在教师的口令下齐刷刷地站了起来,抑扬顿挫地说:“上午好!欢迎您到美湾小学访问!”在异国他乡能听到孩子们的中文问候,我的心头一热。我回了一句:“同学们上午好!谢谢!”旁听了一会儿,从孩子们的表情上我觉察到他们在这里很舒适、很幸福。

        美湾小学实际上是芬兰赫尔辛基美拉赫蒂基础学校小学部。这所学校1953年建立,是芬兰战后建立的一所教授芬兰语和瑞典语的双语学校,学生最多的时候曾达1500名,后来由于附近住户逐渐搬离和出生率下降的原因,学生逐渐减少,但社会和人们并没有忘记这所历史悠久的小学。

        进入21世纪,随着中芬两国交流的逐渐扩大和中国华人华侨的迅速增加,以及从中国返乡的芬兰人的增多,人们迫切希望能有一所小学能够承担教中文的工作,就这样有关社会组织以及个人找到了这所小学,希望这所有着双语教学经验的学校能够设立汉语班,教孩子们学习中文。这项动议得到了赫尔辛基教育局的支持,可难题出现了,一旦设立中文班,师资问题怎么解决,他们首先想到了中国政府。遂于2008年与中国国家汉办就中文教师的问题举行谈判。中国国家汉办也非常支持芬兰建立中文小学的计划,最终委托北京育才学校承担了派中文教师的任务。由于“美拉赫蒂”的后三个字在芬兰文中是“海湾”的意思,至此这所学校有了具有诗意的“美湾小学”的中文名字。

        郝裴娅老师是个地道的芬兰人,上世纪90年代初曾留学北京大学学习中文。当她得知美湾小学要设立汉语课时,就报名应试当中文教师,由于她中文发音标准、口语流利,加之具有小学教师证书,顺利被美湾小学录用。郝老师就像一个大姐姐,与北京育才学校派来的张志业、李肖怡以及学校从当地聘用的丁倩等几个小妹妹配合得非常默契,合作得很愉快。四位女子硬是在赫尔辛基这座城市里撑起了小学中文教学的一片蓝天。

        美湾小学目前有学生400人,其中学中文(包括双语班)的学生有160人,学中文的学生集中在一至五年级(7至10岁),双语班学生有40人,一至六年级每年级的学生都有。此外在美湾小学的附近还有一所基础学校中学部,该校从行政上独立于这所小学,但因双方有过较长时间的合作史,而且还是这所小学学生毕业后的去处,所以在这里也设立了汉语班,共有14名学生。郝老师高兴地告诉记者,今年秋季新生报名学汉语的人数激增,现在已有45人报名。 

        据在这里的老师介绍,目前在这里学习的80%的学生都是具有中国血统的孩子,芬兰人子弟约占20%,其中大多数是在华工作的芬兰人从中国带回的子弟,因为这些芬兰孩子在中国有过上小学的经历或有汉语基础,家长和孩子都希望回国后有继续学习汉语的机会。在谈到汉语小学的发展前景时,教师说,由于芬兰人对中文越来越感兴趣,一所中文小学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对中文教学的需要。目前芬兰北部的一所学校也准备设汉语课程,正在同中国方面谈判。当前建立中文学校或设立中文班最大的困难是师资问题,中芬师资合作当然是好事,但从长远的观点看,汉语师资必须本土化,这是芬兰汉语教学发展的方向。

        (本报驻赫尔辛基记者 赵广俊 本报赫尔辛基6月8日电)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