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20周年。20年前的1992年,党的十四大根据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从摸着石头过河逐步走向自觉有序推进的转变,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改革开放过程中合乎逻辑的正确选择
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在各项经济活动中逐步引入市场机制,使社会经济生活逐步活跃起来。改革初期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开始有了按自身和市场需要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按可比价格计算,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1985年比1978年增长61.6%,年均增速达7.1%,显著高于一般年份2%-3%的增速。与此同时,逐步放开农副产品、工业消费品和服务价格。结果是,放到哪里活到哪里。哪种商品价格一放开,哪种商品就很快像泉水般涌流出来。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的扩大,个体经济乃至私营经济的发展,使城乡就业者迅速增加。所有这些都使社会各界深切体会和认识到发展商品生产和交换、尊重和发挥价值规律的作用。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肯定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就为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节节推进和成效日益显露,一些经济学家进一步提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就是有宏观管理的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竞争性市场经济体制,能够有力地促进资源配置优化和效率提高,推动经济起飞。但也有一些经济学家对此表示怀疑。在这关键时刻,政治家和领导人的政治智慧与勇于创新的精神对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具有决定性作用。1992年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同年6月9日,江泽民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中,谈到对建立新体制问题的认识时说:“我个人的看法,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提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也就是有计划的市场经济。”同年十月,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可见,20年前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过程中合乎逻辑的必然结果,此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的实践证明,这是极其正确的选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后,改革大步推进,新体制日臻完善
1992年以后,由于改革目标明确,加上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对新体制基本框架设计相当合理,使改革全面大步展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快地建立起来,我国初步实现了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
首先,我国已经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我们积极推进公有制特别是国有经济的改革,明确国有企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走公司化股份化的路子,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目前国有大中型企业多数已通过上市、不同所有制企业互相参股等形式转为现代公司。国有经济继续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主导作用。其他公有制如各种形式的合作制和集体所有制经济也在改革中焕发了活力。与此同时,个体和私营经济快速发展,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从而为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第二,市场已开始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我国绝大多数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已经由市场调节,生产要素价格已走上市场化改革进程,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已经建立,多数经济学家都认同我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已达70%以上,说明中国经济已转入主要由市场主导的阶段。
第三,政府对宏观经济的管理已从直接管理转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增长是政府义不容辞的任务。通过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我国政府已做到主要运用经济手段,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实施相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促进宏观经济的平稳和健康运行。20年来,我国总体上实现了既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又避免出现过高的通货膨胀率。在这期间,我国稳步推进了财政金融体制改革。
第四,建立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明确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逐步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探索和努力协调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第五,努力建立全覆盖的社会保障制度。按照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积极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并稳步提高保障水平。
第六,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2001年年底,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国经济快速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对外贸易加快发展,走出去步伐逐步加大。我国现已成为全球最大货物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出口贸易国。
与此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障碍。特别是有一些改革攻坚任务,由于涉及比较重大的利益调整,困难和阻力比较大,需要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做好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然后择机由上而下强力推进,争取到2020年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目标。
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
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一方面,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和道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按劳分配为主,以人为本,发展经济的目的是普遍增进人民群众的福利,实现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又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更好地实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2年以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令世人瞩目的辉煌业绩表明,我国已做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大特点和难点是市场经济同公有制相结合,而不像以往那样市场经济都是同私有制相结合的,因此是一个全新的课题。
我国已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这一基本经济制度框架中,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能够与市场经济结合,这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能不能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或怎样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这不但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从未有过的实践问题。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公有制和国有制是难以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改革开放后,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终于找到了能够同市场经济结合的公有制和国有制的实现形式——股份制。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中国国有企业改革实践证明,推进公有制企业包括国有企业的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可以使公有制企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并逐步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因此,将公有制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现代公司,就可以同一般市场经济国家的现代公司接轨,不仅在国内同非公有制企业展开平等竞争,而且可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这方面的探索目前还在进行中,并不断取得实效。
我们相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新体制的优越性和生命力将更好地发挥出来,从而有力地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