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支被誉为“坐在火山口上”的部队:储存保管10万余件武器装备,每年收发数千吨各类弹药、危险品,并长期担负武器弹药押运、销毁等任务。
这是一个不经意间创造的纪录:自1952年组建以来,连续60年无事故无案件无失密泄密问题,被总部评为“全军安全预防工作先进单位”、“先进民兵装备仓库”,被上海市评为“平安单位”,2011年荣立集体二等功。
一个安全工作每天都面临巨大考验的单位,缘何能实现60年安全发展?5月下旬,记者走进上海警备区某民兵装备仓库,寻找答案。
每天都是“零”起点
今年6月,是上海警备区某民兵装备仓库连续60年安全无事故纪念日,有人建议搞个庆功会。
“这个庆功会不能开。”仓库党委“一班人”一个声音:安全工作无终点,每天都是“零”起点。
60年来,仓库4次换防、10次编制体制调整,主官换了20多任,但官兵居安思危抓安全的意识始终没变,时刻紧绷“把无事当有事抓,把小事当大事抓,把别人事当自己事抓”的思想之弦。
去年10月,仓库担负上海解放62年来首次大规模拆卸销毁报废炮弹任务。这些炮弹有380多吨,大都是上世纪70年代以前生产的弹药,品种杂、批次多、危险系数高。为了确保此次销毁任务安全完成,仓库党委“一班人”靠前指挥,与大家一起研究销毁方案,制定了10多种销毁方案和9种意外情况处置办法,组织相关人员反复演练。
“昨天安全不代表今天安全,今天安全更不代表明天安全。”仓库政委章红军介绍说:“安全工作只有100%,没有99%,必须要零比例、零系数、零起点。”
将制度炼成“钢”
“轰!”一天凌晨两点,听到爆炸声后不到两分钟,仓库所有官兵全部按预案在指定地域集结完毕。查明是一辆集装箱货车轮胎发生爆炸,官兵们高悬的心才落了地。
多年来,将制度炼成“钢”已成为仓库的行动准则。
2008年7月,仓库领导在巡查时,发现一名分库主任打篮球时,将本应放入保险柜的钥匙,放在球场边。第二天,这名干部不仅被扣除季度安全奖,还被责令在全库安全工作上做深刻检查。
仓库主任朱坚告诉记者:近年来,仓库制订《业务工作细则》、《日常管理细则》、《废弹管理细则》等14项安全预防规章,要求每名官兵严格执行制度,确保绝对安全。
2009年5月的一天傍晚,三分库士官陆文涛按规定落实每日一查制度。他在用仪表检测仓库山体避雷针时发现:避雷系统出现断路。陆文涛一连测了3次,都是如此,便立即报告上级。随即,三分库所有官兵摸黑打着手电上山排查险情,最后发现避雷针接地线长期埋在地下已锈蚀并发生断裂。由于发现及时,接地装置在雷雨来临前被修复,消除了一场库存弹药可能被雷电引爆的重大隐患。
落实制度不走样,再简单的事也不简化程序,已成为仓库官兵的自觉习惯,他们在执行大大小小多达100多项制度规定上,无一人违反章程。
安全文化建设放首位
“民兵装备仓库能够60年安全发展,最根本的一条,是那里有浓厚的安全文化底蕴。”上海警备区装备部部长李建飞说。
60年来,仓库党委始终把安全文化建设放到首位。新兵入营第一项任务是参观荣誉室,老兵退伍要举行岗位安全交接仪式,班子调整首先进行安全责任交接。
去年“八一”期间,一位离休20多年的老领导来到仓库。参观、座谈之后,这位老领导激动地说:“过去很多管用的经验做法,你们传承得很好。”
仓库历届党委十分注重树典型、学典型。他们坚持每半年评比表彰一次红旗库房、优秀保管员和业务管理先进单位。近年来,仓库典型辈出:地方大学生干部许伟,翻阅20多本弹药专业书籍,革新发明出12种弹药管理新模式;士官王昭国不仅熟练掌握50多种枪支的分解结合、保养和维修技术,还精通叉车、牵引车驾驶等5种仓储物流技术……这些典型在官兵中产生强大示范效应,引导官兵人人争为仓库作贡献。
仓库党委始终坚持“以兵为本、建库兴库”的方针,不仅新建宿舍楼、士官招待所、电脑学习室、文体活动室、太阳能浴室、灯光球场等,还形成许多关爱战士的好传统:每年开一次军人代表会,让官兵畅所欲言;设立扶贫帮困基金,解决战士家庭困难;开办军地两用人才培训班和自学考试班,提高官兵的文化水平和实用技能……
仓库把战士当亲人,战士把仓库当成家。如今,“我的安全我负责、别人安全我有责、单位安全我尽责”已成为一种理念和习惯,自觉融入每一名仓库官兵的工作生活中。(本报记者 陈劲松 本报通讯员 王余根 丁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