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格纳·纳克斯是发展经济学的先驱之一和国际金融专家,人们对其经典著作《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中所提出的“贫困的恶性循环”和平衡增长学说耳熟能详。今天重读此书,仍会发现其对目前世界经济极具启发价值,特别是随着我国外需刺激经济增长的动力不断下降,以及外汇储备激增所带来的问题日益暴露,重读此书对当下更有特殊意义。
纳克斯的这本著作实际上讨论的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扩大内需战略中的资本形成问题。理解本书的写作背景,必须对纳克斯有关三种经济发展战略成功的可能性和政策含义有所了解:第一种战略是原材料等初级产品出口导向型战略,纳克斯认为这种战略在“二战”后已不可行,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第二种战略是发展中国家利用低工资劳动力,追求劳动密集型工业品出口战略,这种战略需要发达国家给予支持,或至少不歧视,但纳克斯认为这种支持无法得到保证,特别是发达国家的低工资成本工业在面临被进口品冲垮的危险时,有可能实施保护主义政策;纳克斯提出了第三种战略,即工业产出为国内市场生产,也就是内需主导型的工业化战略。纳克斯就是在第三种战略下讨论资本形成问题的。
纳克斯所谓的资本是指工具、仪器和机器设备等各式各样能够大大增加生产力效果的实际资本。纳克斯提出,为国内市场(也就是内需)生产所使用的资本设备受到国内市场容量狭小和国内购买力缺乏的限制,其原因并不在于货币的数量,而在于实际的购买力。那么,市场容量和国内购买力由什么决定呢?假如我们从实际经济中抽掉货币金融因素,就能观察到,实体经济实际是由复杂的物物交换网络所构成的,在这种网络中,每一产业交换其他产业产品的能力也即购买力,取决于该产业专业化分工的生产率,生产率越高,该产业交换其他产品获取的收益就越高。但根据斯密的“分工受市场规模限制”定理,该产业生产率的提高反过来又取决于其他产业的购买力,这是因为在为国内生产的时候,其他产业的购买力无疑是其市场规模,如果其他产业没有购买力,那么该产业的生产规模就不能扩大、生产率就无法提高,或者其高生产率的产品会因产能过剩而亏损。其他产业如果要有购买力同样也取决于其生产率,但其生产率反过来又取决于别的产业的购买力。简言之,国内各产业之间互为市场是内需扩大的基本途径,当各产业之间的发展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时,经济系统就会进入良性循环,各产业的购买力和市场规模会得到累积性扩大,其资本形成率就会加快。
过去,由于把纳克斯的平衡增长战略与大规模的政府干预或计划经济联系在一起,人们采取了“把婴儿连同洗澡水一起泼掉”的态度,抛弃了平衡增长的概念。但实际上,纳克斯在该书中并没有强调国家在经济事务中的优先性。在该书及以后的文章中,纳克斯一再强调他对平衡增长实现的方式漠不关心,只是简单地表明,平衡增长是内需和资本形成所需要的。他认为完全依靠市场力量不可能达到平衡增长,因此他把政府作用看作推动平衡增长的一种选择。但他又说,作为创造诱导性投资的手段,平衡增长主要是与私人企业体制相关。
平衡增长的概念对于今天的中国仍具有重要意义。在1992年以前,我国主要是依靠内需而非出口而得到发展的,农业和农村收入的增长是工业扩张的基本动力。但自1992年以后,农民收入增长率的逐年下降成为工业制成品被迫依靠外需的重要因素。工业和农业相互提供市场是内需主导型工业化战略的基本特点,因此,我国扩大内需的战略应高度重视农业的战略性地位。此外,出口导向型经济还导致我国深陷对外国低端产品市场的依赖之中,使经济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下降。为此,我国在扩大内需的战略中,需要重新强调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基本原则,通过让高端产业、农业与原先用于出口的廉价工业制成品之间相互提供市场,实现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平衡发展,从而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
纳克斯这本著作还为我国实施主权信贷、破除外资依赖的思想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纳克斯从实体经济的视角为主权信贷理论和政策提供了更有力的理由:产业部门之间由于相对平衡增长而产生的收益的战略性互补,可以为经济系统提供自我融资,货币金融的职能就是为这种购买力和市场规模的累积性扩大提供资金。纳克斯指出,资本是在国内形成的,甚至连部分地依赖外资都是可以不必的。因此,发展中国家通过创造内需的政策可以摆脱对外资的依赖。
纳克斯在书中提出了一种重要的思想:发展基本上是需求约束而非供给约束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来自工业国的外部需求没办法赶上发展中国家劳动和资本扩张的步伐。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当发展中国家经历着持续的产能过剩和消费不足时,发达国家通过借债等过度消费的方式维持着发展中国家出口导向型经济的运转。但在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这种外部需求大幅度下降了,在此情况下重读纳克斯这本著作,将对我国加快转向内需主导型经济提供许多重要的理论启示和政策借鉴。
(上期重读《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见2012年3月30日本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