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06日 星期三

    陕西“大荔模式”

    贯通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作者: 《光明日报》( 2012年06月06日 13版)
    荔民果蔬信用服务专业合作社北黄村代办点负责人王福善展示近期资金往来记录。
    程伟光摄
    在荔民公司土肥化验室,高级农艺师周亚军向记者展示测土配肥记录。
    程伟光摄
    程伟光摄

     本期主题

        “大荔模式”是由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的一种农业科技服务模式,因原创于陕西省渭南市大荔县而得名。“大荔模式”通过开展农技农资双向服务、农副农资双向流通、农业科技双向推动,实现了政府、企业、农技人员和农民的四方共赢。今年3月,本报在《走基层·蹲点》栏目中,连续推出了有关陕西渭南“大荔模式”的系列报道,全面解读“大荔模式”的实践经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带领陕西省相关部门负责人前往大荔县进行深入考察调研。怎样破解农技推广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近日,由光明日报社主办,陕西省科学技术厅、杨凌高新农业示范区管委会、渭南市人民政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承办的推进陕西省农技服务“大荔模式”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专家围绕“大荔模式”,就如何提升农业科技推广服务能力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讨。

        原科技日报总编辑 徐九武

     将技术引入农村是紧迫问题

        将农业技术引入农村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基本上是由政府主导,经费由国家划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在一线工作中面临着很多问题。如农业技术人员去搞农业技术推广,他们是为农民服务的,没有直接的经济回报,这个问题制约了他们更多、更大规模为农民服务。而企业单纯地卖设备、卖产品,农民对它们有不信任感。因此,农技推广存在着“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它制约了农业技术向农村的传播和渗透。

        “大荔模式”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它既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实践,又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一个成功的突破和创新。它既有现实意义,又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从体制上讲,它已经实现了管理上的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从运行上来讲,它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

        “大荔模式”实行了技术配套、农资农技结合,这个结合非常重要。农技连锁公司把所有的资源,包括物资的、技术的、智力的资源,全都整合了起来,由企业统一负责分配下去,在销售农资的同时进行技术服务。当然,农业科技的发展靠单向技术是不可能做到的,必须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从土壤、种子、肥料,一直到深加工服务,都要有所涉及。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技术下基层,才能发挥科学技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农业技术推广需要通过捆绑服务,把多项技术、多种技术服务人员有效地组织起来,为农民提供全方位、针对性强的服务。“大荔模式”经过几年的运行,已经到了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在推广中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受到了农民的欢迎,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马晓河

     利用市场力量为三农服务

        “大荔模式”利用市场力量,整合了农业资源,由企业牵头,把各种资源,特别是技术资源整合起来,利用市场的方法,为农业服务,这是它的特点。它不靠行政推广,是靠市场、靠企业牵头,把政府、专家和农户绑在一块儿,利用市场的方法为公众服务。

        现在,全国各种连锁很多,有商品连锁、有融资连锁,但真正以农资为平台,把农技“拉”进来,搞农资、农技双连锁的并不多。这是“大荔模式”的创新,它把目前我国农业的弱势——技术服务和田间地头结合起来,农资搭台、农技垫后,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利用传统服务方式和现代服务方式相结合的新办法,比如把“110”、手机短信、视频等现代传播手段,与销售结合起来。“大荔模式”做了典范,这一经验值得进一步探索。

        “大荔模式”虽然走向了成熟,但是得注意,千万不要行政化,如果在政府干预下企业走向行政化,在行政的光环下,企业会没有发展力。一定要坚持按市场方式推广,政府要少管多服务。此外,企业要想发展,一定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政策资源来做大做强自己。现在,农业经营正向着高端化、分层化的方向发展,农业出现了多样化,在这一方向下,公司的发展下一步应该向低端、中端、高端服务市场分层化发展。

        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中心主任 赵春江

     “大荔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的

        “大荔模式”是能够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从本质上讲,它在组织上是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进行了适当的指导和政策支持,它没有完全靠行政的资源和行政的力量,靠的是企业自发的力量。从商业模式的设计角度来做,企业才有积极性。政府在引导过程中,企业也把政府作为一种资源进行了集成,然后对农民进行科技服务。这种组织形式非常好,有可持续的特点。在某些地方,农村的市场竞争长期处于无序的状态,“大荔模式”通过有序的组织,通过县一级、乡一级、村一级,整个服务组织是有序的,实现了对农民在市场下的有效服务。“大荔模式”实际上是技、物、信息三方面的合一。把技术嫁接在物质这个链条上,但其本身是以信息的形式来作为主要服务内容、服务方式的,实现了技、物、信息三合一。这是农村在新形势下探索出来的一种服务模式,提高了服务的效率、效益和效能。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主任 吴永常

      让农民对科技有求必应

        现在,农技服务过程中面临困境,既要搞“阳春白雪”,又要搞“下里巴人”。到底怎么给农民提供服务?实际过程中缺一个关键环节,这就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直接把技术给农民,农民是接受不了的。这个问题迫切需要一个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大荔模式”的配送、服务的特征比较突出,它把服务延伸到基层,使农民的科技需求有求必应。它以连锁为依托,农技、农资和农副产品三者连锁。把科技要素通过信息化手段纳入进来以后,利用“110”等平台,无偿地提供技术服务;技术和企业有效结合,农户用的是企业的种子,同时企业又提供农资供应。企业做大后,利用信息化手段,能面对全国的市场给农民提供服务,把农副产品卖出去。规模化、组织化的问题解决了,所以这个模式的效果是比较好的。

     “大荔模式”在于创新和服务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局长 杨尚勤

        现在基层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确实存在很多困难,各地也有一些创新的做法,有成功的,但也存在不容乐观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探索“大荔模式”是很有价值的。“大荔模式”走出了一条“政府+企业+专家+农户”的路子,从几年的实践看,已经走通了,而且现在看还可以持续走下去。“大荔模式”探索出了一个好的机制,通过企业来建立平台,然后整合各种资源要素,运用利益的杠杆来有效地开展科技推广服务。

        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副司长 王喆

        “大荔模式”的特点在于农技服务,不光是在纵向服务上做文章,还包括横向服务,需要进一步扩大服务面和领域。要想作为一种模式存在下去,不仅仅要考虑现在农村和农业的服务,还应该和农民共同去创业,一起形成利益共同体。“大荔模式”需要进一步总结经验和做法,要使其具有普遍适用的价值。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副部长 刘守英

        农业正面临重大转型。原来的农业基本上是以密集劳动投入、以提高土地生产效率为主的农业类型,这种农业类型从2000年以后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的组织结构也在发生很大变化,这样就连带着现代农业的经营者——农户对技术的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是一个基本的背景。

        “大荔模式”通过企业来向农户提供服务,可以提高服务半径,提高服务规模,降低购买农资的成本,提高服务效益。大荔的办法是以推广农村农技的服务来提高企业在农户中的信任度,从而不断地增强企业和农户之间更紧密的关系。这样就大大降低了农户生产经营的成本,使农资服务的效益得以提高。大荔的做法,避免了原来政府的农技大院、特派员下乡这种政府推动的低效方式,利用企业的有效服务来解决技术人员的激励问题,这是“大荔模式”创新中最有价值的地方。

        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司副巡视员 宋葛龙

        “大荔模式”这种改革创新的机制、改革创新的做法应当充分被肯定。它的实质是抓住了市场需求,特别是农民的需求,整合了各方资源,创新了体制机制,实现了各方共赢。

        “大荔模式”抓住市场需求、农民的需求,整合了各方面的资源,把现代物流、现代流通方式运用到农资流通上。买卖之道、商业之道、经营之道的核心就是两点,一是把握商机,二是整合资源。“十二五”规划提出加强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但尊重基层、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也要高度重视。“大荔模式”就是首创精神,值得肯定。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 郭铁成

     把科学知识有效地引入农业

        “大荔模式”有效解决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经济的科技需求。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需求是通过政府直接去做的。我们国家在市场经济时代,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还没有完成,农户的科技需求也千差万别。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去推广科技成果,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政府在这方面也做出了很多探索,比如科技特派员、专家大院等。“大荔模式”将这个探索又往前进了一步。

        “大荔模式”把商业服务和科技服务相结合,效果明显。由于在目前的条件下,单纯地搞市场化的农技服务是很难挣钱的,所以它把市场和农技结合在一起,使得农技服务可以向前发展。其次,“大荔模式”发挥了规模效应,它以县为单元,以企业为主体经营,实现了企业、农技人员和农民的三满意、三得利,所以它才能发展。“大荔模式”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是符合知识密集、三产融合、高附加值的发展方向的。它把农资和农技结合起来,把科学知识有效地引入农业,提高了农业的知识密集度。同时,通过企业经营,把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延长了农业的产业链。同时也通过增值服务,降低了生产环节成本,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大荔模式”在推广过程中还需要继续深化。要从种养服务向上游服务和下游服务延伸,同时要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向第二产业延伸,从农技服务向农技创业服务延伸。

        中国农业大学发展学院推广与创新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高启杰

     更能解决“第一公里”的问题

        大荔的做法,是农业推广改革的一个必然趋势。国内外农业推广改革的基本趋势就是推广由单一、多线型朝多样、整体性方向发展。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现在我们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局面,多样、整体性体系已经形成。在这种体系下,除了政府以外,企业主导型的推广成为突出特色。

        今天在中国发挥作用最大的推广体系,除了政府作用以外,第一是企业的参与,第二是大学的推广,第三是科研机构的推广,第四就是农民组织自身的推广。应当说,大荔的做法是一个很好的现象,是中国改革开放探索的重要结果,富有生命力。市场经济的时代是企业和企业家的时代,其他的部门都是为经济发展服务的。农技推广这项事业有了企业家的参与,才能够做大做强做长。

        与其说“大荔模式”的做法有效地解决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倒不如说它有效解决了“第一公里”的问题。企业对市场敏感、对行情敏感,知道农户需要什么、农业需要什么、市场需要什么,所以它就知道应该推广什么。企业参与推广,更能解决“第一公里”的问题。

        陕西省科技厅厅长奚正平:

        “大荔模式”之所以好,第一是它有优秀的企业和企业家做支撑;第二是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大荔县委、县政府专门出台政策,支持县级科技人员到企业去任专职或兼职,实现科技资源的统筹和共享;第三是体制机制的改革,“大荔模式”创新了一种全新的机制,解决了农技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现在它的生命力越来越强,发展得越来越好。

        “大荔模式”中政府起到的是引导作用,不是主导作用。企业作为主体,以市场化运作,把销售网络的血管搭起来,大血管、小血管都有。科技相当于一种药,通过这个血管打到身体的每个地方,农户就相当于细胞。这几方结合在一起,非常有用。

        陕西省科技厅对“大荔模式”非常关注。去年专门进行重大立项来支持它的服务和推广,我们力求通过这一模式,真正把各类技术应用到每一块田间地头、每一个农户。陕西省科技厅计划让1000个科技人员进入到1000个农业合作社,用1000项技术扶持1000个村。今年,科技厅要拿出更多的经费来支持这项工作。只有农民得实惠了,收入提高了,国家的农业基础才有保障,要让科技真正变成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陕西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郑梦熊:

        “大荔模式”最大限度地回答了政府的公益性农技推广职能能否与市场结合的现实问题。“大荔模式”的根本特征是以企业为主体,以满足农民技术需求为导向,技企结合、技物配套,通过“政府出钱养兵、企业出钱打仗”的方式,运用市场化的方式和现代技术手段,把政府的公益技术推广职能与企业的利益追求联为一体,把农技人员的经济利益与满足农民的利益追求直接挂钩,从而解决了农技推广体系的内在动力问题,收到了农民、企业、农技站和政府四方共赢的效果,创造性地回答了政府的公益职能能否与市场结合、与企业结合、怎样结合的问题,为我们展示出一种能较好满足农民的技术需求和现代农业需要的新型农技推广模式。

        陕西省渭南市副市长程勉贵:

        “大荔模式”最大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解决了现行科技推广中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

        第一,“大荔模式”整合了国有和民营企业的各种资源。过去,由于体制的不顺,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没有解决好,地方政府所有的科研设备等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处于闲置状态。现在这些资源被民营企业有效利用,将作用最大化地发挥了出来。

        第二,实现了科技资源与一线生产直接对接。通过与农林科技大学、杨凌高新农业技术开发区充分合作,现在农民只是点单,要求农技员做专项服务,下一步可能需要更高层次的服务。如农民通过点单,要科研专家、农业专家研发农产品和农业技术等等。

        第三,这个模式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从它开始诞生到今天,已有七八年了,它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下一步,不仅要对农民进行科技服务,还要对农民实施农资销售、合作社等全方位的服务。

        陕西省大荔县县长杨林:

        近年来,大荔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在陕西省科技厅和渭南市政府的支持下,结合实际,构建了农技服务的新模式——“大荔模式”。

        “大荔模式”具体做法是:一,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为主导,通过招商引进了农资连锁企业,政府还帮助企业协调解决了建设用地、银行贷款等问题,推动了“大荔模式”的顺利运行。二,实行农技人员“三保留、两优先”政策,即保留工资福利、岗位、编制,优先晋升职称、职务,鼓励农技单位和企业共享技术、设备,有效整合了资源。三,构建了技术支撑体系和网络体系。四,推进了产业发展,建成了5000亩标准化示范大棚和万亩特色产品生产基地,引导农民实施标准化订单生产,成立了农民信用合作社,社员内部互助,解决了资金难题。五是提升了服务效率。

        陕西荔民农资连锁有限公司汪战仓:

        针对当前农技服务面临网络不全、机制不活、“最后一公里”难以贯通的现状,以及农资市场存在着门店多、规模小、产品良莠不齐、技术服务缺位等问题,2007年,在大荔县政府和荔民公司的共同探索下,在省科技部门的支持提升下,把公益性农技服务与市场化的农资经营进行有机结合,按照“政府引导、群众点菜、科技送餐、企业买单”的思路,创建了“政府引导、企业运作、技企结合、技物配套、农资农技双连锁、综合配套服务”的“大荔模式”,既满足了农民的双向需求,又促进了企业发展壮大。“大荔模式”以企业为平台和支点,以利益和服务为杠杆,撬动一个市场,搞活一盘棋,实现了农民、企业、专家和政府的多方共赢。“大荔模式”有几个优点:一是构建了农资供应平台,降低了生产成本,杜绝了假冒伪劣。二是构建了农技服务平台,促进了科技进村入户。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